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2000年的福建农村(中)(2)

时间:2009-12-12 14:33来源:未知 作者:课题组 点击:
粮食生产跨上新台阶 3 8 粮食生产可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我省粮食供需缺口仍较大,自给率有所下降。据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200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830.02万亩,粮食单产达758.72斤,粮食总产达214.72亿斤,比1986年增
        
       粮食生产跨上新台阶
        
       3·8 粮食生产可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我省粮食供需缺口仍较大,自给率有所下降。据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200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830.02万亩,粮食单产达758.72斤,粮食总产达214.72亿斤,比1986年增加64.42 亿斤,平均每年增加4.6亿斤。要达到这一预测方案, 粮食播种面积要基本保持目前水平,这在耕地面积减少为1819万亩时,复种指数需提高到1975年210 %的水平;粮食单产提高43.75%,每亩年增产16.5斤。这样,本世纪内,我省粮食总产在1983年跨过170亿大关基础上将再跨200亿斤(1995年)的新台阶。我们还采取灰色系统GM(1,1)模型、AR (P)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多种预测技术,进行预测方案的比较论证,预测结果都接近系统动力学预测结果,可见,这一方案是可行的奋斗目标。
        
         ─────────────────────────
             *Y=6.5196-0.07946X1+1.5975X2
             Y──乡村企业产值(亿元),X1──劳动力(万人), X2─资金(年末
         固定资金+年末流动资金,亿元)
        
据预测,随着人口增长、食物构成变化,我省粮食总需求量 2000 年达282.03亿斤,比1985年实际需求量增加96.83亿斤,年平均增加6.46 亿斤。这意味着粮食供需缺口年平均扩大1.86亿斤,本世纪末缺口达67.31 亿斤,比1985年扩大近1.8倍。粮食自给率由1985年的86.7%下降到76.1%。 即使、按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的我国居民2000年食品消费标准,我省人均也需占有粮食818斤,总需量也达267.8亿斤,缺口仍高达53.08亿斤。 这将极大地制约着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农村外向型经济成迈出大步
        
       3·9 预测表明,我省农村出口产业产值2000年将达116.8亿元(按1986年汇率折合为31.5亿美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13%,与1986年相比, 产值增长8.9倍,比重提高6.8个百分点。将建成一批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生产体系;将通过恢复发展传统的名特产品和引进、 培育、创新优良品种,创造出高、精、尖、优、稀、偏等能出口创汇的新品种,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及其占有率;外向型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两头在外”和“一头在外”相结合的新路子,逐步建立以“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为主体的多元化、高功能的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体系。
        
       农村财富初具规模,农民生活达“小康”水平
        
       3·10 200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将达898.4亿元,比1985年增长4.7 倍,年递增12.3%。农村人口人均社会总产值3594元,是1985年698元的5.2倍,年递增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18元(略高于全国预测的914元的水平,按1980年汇率折712美元),比1986年的418元增加700元,平均每年增加50元。
按中国医学科学院“小康”水平的食物构成匡算,每人年食品支出加燃料费(即“吃”)要花480元, 参考联合国规定“小康”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标准40~50%,则农民人均年收入960~1200元才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我省本世纪末农民收入水平刚好在这一范围内。到2000年我省人民每人将占有自产的肉类60斤,较1986年人均35斤每月增加2斤;水产品113斤,比 1986年59斤增加了近一倍;其他的农副产品诸如蔬菜、牛奶、蛋类、水果、食糖、植物油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人均粮食消费量也达862斤,略高于全国人均800斤水平。到1990年,全省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农村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3·11 到本世纪末,我省农村科学化、机械化、水利化、 电气化等有较大进展,农村初步现代化。农业科技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将由目前不到30%提高到50%以上。在总结、提高优良传统技术的同时,现代技术诸如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电子技术、核技术及激光、遥感技术等在农村各业中将得到比较普遍应用。现阶段农村科技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如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技术等)也得到较快发展。乡镇企业通过协作与联合,更多地采用先进设备和适用技术,促进技术改造。农村经营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2000年化肥施用量达360.69万吨,比1986年增长52.5%; 农机总动力达173.95亿瓦,比1986年增长2.8倍;有效灌溉面积将达1513.7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86年的73.1%提高到83.2%;农村用电量达28.93亿度,比1986年增长97.5%。
        
       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3·12 到200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 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得到综合治理,国土绿化程度达75~80%。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有较大发展;全省人口控制在3274万人以内,其中农村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农村教育、 文化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基本做到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农村居民的商品经济意识、民产意识、法制观念、科学思想、文化素质得到较大的强化,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更高层次。
                 
第四部分 产业政策:调整与创新
 
        4·1 产业政策是一整套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作保证,协调价格、税收、金融、财政、外贸、计划等调控手段的综合政策体系。产业政策一般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及其配套政策。合理地设计和运用农村产业政策,对于贯彻和实现农村综合发展目标,对于促进和指导农村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福建农村产业政策的根本目标,就是逐步建立一个与省情、省力相适应的“协调开放型”的农村产业结构。舍此,我们别无选择。封闭的自然经济的老路,实践已经证明是一条死胡同,自然没必要往里面钻,相反,我们要走全方位开放的商品经济之路;单一地发展某一产业,比如走以粮为纲、以农为主或单纯发展农村工业的路子,实践同样证明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走农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之路。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三个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分目标:一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通过量的扩张,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二是消除各产业间的各种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质的变革;三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保护市场机制下的竞争活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农村产业组织的创新。
        
       农村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
        
       4·2 建立新的产业结构政策,最为关键的根据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形势,从农村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确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作用的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出口产业、瓶颈产业等,明确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从建立“协调开放型”农村产业结构这一目标模式出发,福建农村产业结构政策可以确定为:加强基础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开拓出口产业,拓宽瓶颈产业。
        4·3 加强基础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承担着建设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重任。从福建农村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角度考察,农村基础产业主要包括粮食、林业、牧业等。
        ──粮食是农村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最重要基础,这一基础牢固与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十年来,福建省粮食生产表现出“超常规起伏”的特征,在1976~1984年增产50亿斤之后,1985~1986年两年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现象,共减产20亿斤。粮食产量由猛增到骤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使粮食生产迅速走出“谷底”,将严重困扰农村的发展。因此,粮食必须作为一个基础产业来加强、来发展。解决粮食问题的最佳选择,是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从上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在粮价尚未完全放开之前,可以适当调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挂钩物资数量,调减定购任务,扩大市场调节作用,使农民有利可图。在此基础上,可以用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两个办法强化粮食产业, 保证在1995年粮食生产跨过200亿斤的新台阶。粮食生产的集约经营,要从我省的省情省力出发,通过提倡间套作技术、实行高 培、提高复种指数、推广立体和生态农业技术等各种途径,采取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应用科技、保护耕地和强化服务等各种措施,提高集约化水平。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根本措施,而且是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农业与非农产业关系的关键因素。要从发展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出发,在有条件地区推行“双田制”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承包方式,依靠要素流动和资源重新组合,寻求一条稳妥而有效的不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路子。(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