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2000年的福建农村(下)

时间:2009-12-12 14:42来源:未知 作者:课题组 点击:
2000年的福建农村(下)

 

2000年的福建农村(下)

19886月)

 

《2000年的福建农村》课题组

 

 
第五部分 区域战略:分工与合作
        
        
       农村经济区的划分
        
       5·1 福建农村经济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科学地划分各具不同发展条件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和措施的经济区,对于指导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对经济区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三条原则:一是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基本相似;二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大体接近;三是集中连片,尽量不打破地区、县级行政界限,同时考虑到便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篱。我们并不奢望按照这样简单的原则就可以精确地划分农村经济区,我们希图达到的只是概略地描绘和揭示各个经济区的特点和趋势。
       5·2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可以把福建农村划分为四个经济区:
      (1)闽东南经济区。主要是指闽东南沿海地带。包括福州市郊。闽候、长乐、福清、平潭、永泰、罗源、闽清、连江、莆田市郊、莆田、仙游、惠安、鲤城、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晋江、同安、厦门市郊、金门、芗城、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南靖、长泰、平和、华它等32个县、区。
      (2)闽东经济区。主要是指现在的宁德地区。包括宁德、古田、屏南、周宁、福安、霞浦、柘荣、福鼎、寿宁等9个县。
      (3)闽西北经济区。主要包括三明市、建阳地区的浦城、松溪、崇安、光泽、政和、建阳、建瓯、邵武、顺昌、泰宁、南平、建宁、将乐、沙县、明溪、三明市郊、尤溪、宁化、清流、永安、大田等21个县、市、区。
      (4)闽西经济区。主要指现在的龙岩地区。包括长汀、连城、漳平、龙岩、武平、上杭、永定等7个县、市。
        
       农村经济区的特点
        
       5·3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加上长期以来地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衔,四个经济区之间的资源状况、经济条件、基本特点、发展潜力以及存在问题都不一样,各具特色。
       闽东南经济区:(1)自然条件优越。全省20 个丘陵平原县都集中在这个地区。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气候条件优越,处于南亚热带,海陆交通方便。人口密度最高,占全省32%的土地居住了全省60.1%的人口,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只有0.49亩。以台风、干旱、洪涝为主的自然灾害严重。(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1987年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省的66%,第一产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降到50.6%;劳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为25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元,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向“小康”水平迈进。农村经济开始进入商品化轨道,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商品生产基地,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3)本区拥有厦门特区、福州开放城市、 闽南三角开放区,还是著名的侨区,具有明显的对外开放的优势。教育、科技力量雄厚,侨资侨力利用前景广阔。目前,“贸工农”经济体系已具雏形。
       闽东经济区:(1)本区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凉区,海拔高,气候凉而潮湿。水资源十分丰富,且依山面海,有较丰富的山海资源,人均耕地面积为 0.8亩。(2)经济落后。全区9个县中有6个属贫困县,198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8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3元。大多数地区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第一产业产值仍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9.6%,劳力农村社会总产值仅197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600元。(3)本区城镇化进度缓慢,科技落后,人才缺乏,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闽西北经济区:(1)本区是全省地势最高峻的地区, 属中亚热带气候,热量资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雨量充沛,人均耕地面积1.2亩, 是全省人均耕地最多的一个区,发展农业生产有较好的条件。本区是有名的“粮仓”和“绿色宝库”,每年向国家和市场提高商品粮20多亿斤,占全省商品粮的一半以上;人均占有林地面积7.58亩,占有活立木61.81立方米。(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1987年第一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2.6%,劳均农村社会总产值达3485元,是全省最高的一个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1元。(3)城市工业较为发达,有三明、南平、 邵武三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城市。铁路贯穿本区8个县、市,交通较发达。
       闽西经济区:(1)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热量、 水资源都居全省中等水平,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中山为主,中山、低山、盆谷相间,人均耕地面积为0.82亩。林业生产在全省仅次于闽西北经济区,成为我省第二大林业基地。地下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是本区的一大特点。(2) 经济比较落后。1987年第一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8.6%,劳均农村社会总产值1866元,是全省最少的一个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2元。(3)人才短缺严重,工业基础薄弱。
        
       区域的分工与合作
         
5·4 福建农村四个经济区相互依存,联为一体,必须树立全省“一盘棋”的观念,把发达地区(闽东南经济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欠发达地区(闽东经济区、闽西北经济区、闽西经济区)经济的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发达地区要加强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共同开发资源,联合生产经营,交流人才技术,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闽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 “跳板”的作用,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引进来,并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欠发达地区扩散。另一方面,要求欠发达地区也打开“门户”,逐步实行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加强同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利用欠发达地区的某些优势为发达地区服务,并在服务和合作中取得宝贵的信息、技术和资金。总之,要在互利、互惠、互助原则的指导下,采取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区域合作模式,实现“因地制宜,梯度推进,分类指导,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目标。
       5·5 闽东南沿海经济区是我省农村的“黄金地带”,也是全国农村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本区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发展的带头地区,对我省农村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极大。
       ──逐步建立完善的“外向型”农村经济体系。今后,要积极主动地加入国际分工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出口产业产值的比重,到2000年力争达到20%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积极发展创汇农业,扩大水产、水果两大传统创汇拳头产品的出口,开拓有发展前途的新兴出口产品。在发展创汇农业中,要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创汇产品生产的关系,粮食要向一些强优势出口产品让路,但其他优势不明显的经济作物,不能以牺牲粮食的代价盲目发展,要重点向山进军。二是要逐步增强农村加工出口能力,扩大农村非农产品的出口和劳务输出。这一重担自然地落在闽南沿海经济区乡镇企业的身上。今后,乡镇企业要进一步发挥“侨”、“特”的优势,利用资金足、侨力强、劳力多、信息灵、技术先进等特点,搞好外引内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贯彻“贸工农”方针,开拓加工品出口。三是要多渠道、高标准、多形式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增强本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继续发挥“乡镇企业打头阵”的作用,处理好农业与乡镇企业的关系,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贯彻“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的方针,重视生产质优价廉的“国产洋货”占领国内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发展名优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发展道路上,有条件的可以借鉴“市场导向型”的“泉州模式”,条件不足的可以走“资源转化型”的“九湖之路”,不要照搬照套,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农产品加工业是乡镇企业的薄弱环节,要不断加强。同时,要尽快扭转本区农业特别是粮食萎缩的缩使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一个稳固的农业基础。今后,本区粮食生产仍要抓紧抓好。
       ──积极进行超前改革试验,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验。本区是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开放地带,具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各种条件,有可能在外贸体制、金融体制、所有制、政治体制等改革方面创出一条新路。特别要敢于跳出现有体制的框框,逐步建立一个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按国际惯例管理的新体制。
       5· 5 闽东经济区是我省的重点贫困区之一,脱贫致富应是本区农村发展战略的基本点。
       ──立足山海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闽东沿海经济区处于福州、温州两个开放城市“夹缝”地带,要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接受其“幅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放在山海资源的综合开放和乡镇企业的适度发展上。要因地制宜发展外向型经济,以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与沿海联营合作,积累资金,提高素质,开放资源,走发展商品经济脱贫致富的路子。山区要注意林、茶、果、食用菌的发展,沿海应以发展渔业、经济作物和乡镇企业为主。同时,要争取实现粮食产需基本平衡。(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