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2000年的福建农村(上)

时间:2009-12-12 14:21来源:未知 作者:课题组 点击:
2000年的福建农村,福建省特色研究会创立之前核心研究团队的第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完成于1988年6月。刊载于此,以资纪念。

 

 
·综合研究报告·
                        
        
2000年的福建农村
(1988年6月)
 
《2000年的福建农村》课题组
 
 
        0·1 本报告主要供参与福建农村发展的决策和研究的领导和专家阅读,旨在为制定和实施福建农村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0·2 本报告共分六个部分:
        一、农村发展条件的基本判断;
        二、农村综合发展战略的确立;
        三、2000年福建农村的轮廓;
        四、产业政策:调整与创新;
        五、区域战略:分工与合作;
        六、农村发展环境的建立与改造。
        
        
        
第一部分 农村发展条件的基本判断
        
       十二年的巨变
        
       1·1 改革、开放的十二年,是福建农村发展史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既为福建农村长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基于这一点,我们想从分析福建农村十二年改革的实践及其带来的变化入手,展开我们的整个研究。
       ──农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新的水平。十二年来,农村的一系列改革把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丰富的资源结合起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978~1990年全省新植果树475万亩,扩大茶园面积 62 万亩,植树造林4467万亩,扩大海淡水养殖面积96万亩,小水电新增装机容量70万千瓦。同时,农村人力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已下降到18.4%;利用台、侨优势,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其中侨资、外资4亿多美元,农林牧渔良种310多项、1100多个品种,先进设备2800台(套),还兴办了740多家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广度、深度开发,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拓宽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进程,为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化打下了基础。
       ─—农村经济全面迅速增长,呈现出综合发展的态势。十二年间,农村社会总产值翻了三番多,年递增20.2%;农业总产值年递增6.9 %(按可比价格计算),高于前28年年递增3.9%的速度。林牧副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4.0%提高到1990年的51.3%;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由73.1∶21.4∶5.5调整为50.5∶4 0.1∶9.4。 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已经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的农村经济取代。更有意义的是,十二年中从事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业的劳动力净增209.2万人(占1 900 年农村总劳动力的23.8%),改变了长期以来几乎所有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落后格局,开始逐步由单一封闭式的经营转向综合开放式的经营。
       ──农村初步获得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环境和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二十多年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协调的状况,使生产关系初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推动了资金、技术、劳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促进了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和实践,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农村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与自给半自给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商品经济洪流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可喜的变化。一些长期统治着农民的封建思想、小生产习惯势力和落后的社会心理受到冲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得到传播和增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成为考虑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广大干部和农民积极投身改革,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这也是福建农村发展无法估量的源动力之一。
        
       农村发展的省情省力分析
        
       1·2 省情省力是指一个省的自然、社会、经济的总体状况,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认清省情,估量省力,对制定我省农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我省农村长期发展首先面临着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约束。这一约束突出表现为资源的相对量严重短缺,山海资源较丰富而耕地资源较缺乏,资源的开发过度与利用不足并存,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矛盾。由于我省农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科技水平低下,开发手段落后,更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61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耕地后备资源不多,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据保守预测,到2000年耕地面积将减少到1819万亩,人均仅0.55亩。在这块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的亚热带宝地上,粮经、粮水(产品)常常争地,无法保证足够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加上其他因素的干扰,我省粮食形势将日益严峻。福建只有占全国1.3%的耕地,只生产占全国2.1%的粮食,却要养活占全国2.6%的人口,显然,人多耕地少粮食紧缺是福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我省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3.2 %,仅次于台湾省;森林面积6745万亩,居全国第10位。但是,森林消耗量大大超出生长量,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如不引起重视,并及时制止,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环境。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平均年森林消耗量超过生长量600 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蓄积量由1978年的4.3亿立方米减少到1983年的3.97 亿方立米,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只剩下14.4立方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75 立方米的水平。据估计,照此下去,到本世纪末将无林可砍。水土流失面积相应增加,1985年比1958年水土流失面积扩大4.1倍,已占土地面积11.19%。
       ——我省水产资源丰富,但开发过度与利用不足并存,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我省海岸线长达3321公里,水深200米以内海区面积19 万平方公里,可利用的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目前仍停留在近海捕捞阶段;可供贝藻及其他海产品养殖的面积2702平方公里,仅利用267平方公里,约占10%。内陆淡水面积470平方公里,鱼类资源有500多品种,但有效利用程度也较低。水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症结,在于渔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缺乏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
       1·4 我省农村发展必须正视社会经济基础脆弱这一现实。任何对我省农村社会经济基础过份乐观的估计,都可能给农村发展战略的制定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省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呈现“高量低能”特点,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较大。到2000年,我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将达到1650万人。但“低能”是一个致命的弱点,1990年我省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0.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9.6%,而文盲、半文盲的却占24.3%。 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省拥有的仅仅是一支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大军。人的素质尤其是劳动力素质差,将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
       ——科学技术落后将长期困扰着我省农村的发展。农村科技的薄弱突出表现在:适用技术研究力量不足,科技接收转化能力不强,开拓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人才有限。目前,农业增产中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仅35.7 %(先进国家已达70%左右),相当数量的农民仍依靠手工工具求生存,“星火计划”燎原过程的中间梗阻很多,乡镇企业多处于“作坊手工业”阶段。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村科技进步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农村资金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将继续加剧,成为农村资金运动的基本特征。最近一个时期,我省农村资金投入有大幅度增长,但资金供给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对农业的投资锐减,信贷资金投入剧增,农民自身生产性积累有一定增长,吸收侨资、外资有较大进展。今后,除了财政支农资金可望保持有限的增长外,信贷资金、自有资金、借入外资的增长趋势将不会有大的变化。按照产值资金增长系数预测,到2000年农村资金需要量将达831亿元,自有资金和可以转化为自有资金的财政支农资金只能解决300~400亿元,资金缺口将由1985年的30.8%扩大到50~65%。
       ——农用工业基础薄弱,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我省化肥生产量只有需要量的60%,加上中央统配肥和省内自行进口解决30%,实际还缺口10%。农药省内生产和加工能力仅占需要量的40%,60%靠省外调入和国外进口。农用柴油我省不能生产,全靠省外调入,用油水平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供应量也只有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强。农用薄膜年供应量只占需要量的65%,缺口35%。我省化肥、农药、薄膜、柴油、农机具等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由于受到资源和外汇支付能力等条件严重约束,短缺状况将持续一段时间。
       ——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出现工程老化,带病运行,重用轻管,效益下降等问题。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省约有40%的工程基本没有发挥效用。要维持现有的有效灌溉面积,每年至少需要更新5-10 %的工程和2.6万马力的排灌机械设备。此外,交通、仓储等流通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功能单一,已经严重制约我省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行。(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