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2000年的福建农村(上)(3)

时间:2009-12-12 14:21来源:未知 作者:课题组 点击:
第二部分 农村综合发展战略的确立 福建农村的地位与功能 2 1 福建农村发展战略的确立,首先必须明确福建农村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在本省国民经济成长中的作用。 ──福建农村在全国的地位。1990年,福建
                 
第二部分 农村综合发展战略的确立
        
       福建农村的地位与功能
        
       2·1 福建农村发展战略的确立,首先必须明确福建农村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在本省国民经济成长中的作用。
       ──福建农村在全国的地位。1990年,福建省农村总人口占全国2.7%;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国2.7%;农民人均收入 764元,居全国第8位;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2.8%;地方财政收入占1.3%。尽管这些数字还反映不出福建农村在全国的突出位置,但福建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全国最早的开放省份之一,成为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担负着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对内地幅射的任务。福建作为全国开放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农村改革也要率先试验,为全国摸索全面改革的路子积累经验。福建面对台湾,其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实现“一国两制”的构想,有深远的意义。这些质的规定性,决定了福建农村发展在全国的特殊战略地位。
       ──福建农村在全省国民经济成长中的地位。占全省80%人口和土地的广大农村,对全省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6年,全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产值达61.73亿元,占整个轻工业产值66.5%。农村除了给城市和工业提供丰富的食品和原料外,还参与城市工业的分工体系。农村乡镇企业几乎参与了所有国民经济部门,1987年创造了115.25亿元的产值,占全省社会总产值23. 05%,当之无愧地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加快,将逐步淡化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缩小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别。19 87年与1978年相比,城乡收入比例由1:2.47缩小为1:1.94。外向型经济发展,农村也是一支重要力量。1987年农副产品及加工品提供货源出口创汇4.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创汇的48.2%。在我省工业品出口竞争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我省农村拥有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外向型 乡镇企业,对全省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福建农村发展需要承担以下四大基本功能。
       ──经济建设的基础功能。我省轻型的经济结构将在较长时期内延续下去,非农业部门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将继续取决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的消费提供各种农副产品的能力。农村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显得特别突出。
       ──现代化的建设功能。福建的现代化,关键是占人口80%的农村的现代化。同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要求农村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支持大中城市建设,就地消纳大部分农业富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的非农化和城镇化,是农村必须承担的现代化建设功能。
       ──社会安定的政治功能。农村发展是关系改革全局的重要问题。农村经济利益的合理解决,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农业还是人类生存必需食品的唯一来源,是国家机器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保证。
       ──对外开放和祖国统一的“窗口”、“桥梁”功能。对外开放,我省农村担负着重要的“窗口”功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向内幅射;积极建设“贸工农”生产体系,率先参与太平洋时代的经济分工,不断向外幅射。同时,我省处在对台的前沿地带,农村经济发展对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农村发展战略的选择
        
       2·3 近几年来,我省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1981年从资源开发角度提出“山海经”的战略思想;19 83年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乡镇企业打头阵”,从区域布局角度提出“山海两条线”的战略;现在又贯彻执行“山海经继续念,山海田一起抓”的指导方针。这些战略都是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现实的客观评估、未来的可能观测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其合理的、科学的内核,对指导福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八年农村改革之后,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践也已经孕育着长期发展的冲动,福建农村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期,前一时期的发展战略的历史局限性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客观上要求我们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范围确立新的发展战略。
       根据福建农村发展历史的启示、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趋势,我们选择了“农村综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可以概括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造性地运用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充分发挥台、侨、特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分工与交换,综合开发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综合改造农村发展的环境,把福建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深化改革
        
       2·4 从现在到本世纪未,福建农村与全国一样正处在农村第二步改革的阶段上,农村的发展相当程度上仍然需要农村改革的加快和深化来推动,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将交织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农村下一步的改革主要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⑴与农村第一步改革相衔接,彻底解决各种遗留问题。寻求新的途径解决土地小块承包垄断经营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并通过一定的中间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并实现农村积累机制的正常运行。⑵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实质上需要农村的各种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转移、流动和重新组合。这就要求进一步改革农村的流通体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理顺各种经济关系,明确农村财产关系,构筑农村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新机制、新秩序。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农村第二步改革是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背景下展开,它的涉及面比第一步改革要广泛、复杂得多。这就需要全面地、自上而下地改革整个国民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和调整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建立一个合理的城乡、工农之间的利益机制。
        
       外向型经济
        
       2·5 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省农村发展将在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中进行,大力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应当是农村综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外部条件的新变化,进一步发挥台、侨这一特殊优势,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创汇乡镇企业,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的分工和交换。
       ──在产业政策上,要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起步产业,并逐步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过渡。根据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我省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是现实可行的。但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创造条件,把开发低附加值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在区域布局上,要实行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战略。由于我省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难以而且也应当避免齐头并进。以闽东南经济区为主的32个县要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创汇乡镇企业,先一步把农村产业引向高质量、高标准的新水平;内地山区要挖掘潜力,主动开展山海协作,取长补短,积极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各地都应当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外向型 经济发展模式。
        
       综合开发
        
       2· 6 把综合开发作为一个新的战略指导思想,既是对福建农村历史和现实反思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综合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对商品经济开发顺序、生产力开发方式的改善,提高我省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和开发层次,促进农村综合生产力的发展。
       ──确立资源转化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商品经济开发模式。既要重视从资源优势到商品经济优势的跃迁,又要重视商品经济的逆向开发,即从消费需求出发,从流通入手,发展加工业,根据加工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来确定生产的品种和产量。实行商品经济的综合开发,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我省农村丰富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正确引导生产,减少梗阻和浪费,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实行以逆向开发为主、顺向开发与逆向开发相结合的生产力“相向开发战略”。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以物化的生产要素为主体(往往又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开发,忽视了对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的开发。这种从自然资源出发的生产力顺向开发已经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逐步实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生产力逆向开发。当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生产力的逆向开发面临社会文化基础落后的考验,而社会文化基础的强化又依赖于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这一阶段我们要选择以逆向开发为主,顺向开发与逆向开发相结合的生产力“相向开发战略”作为过渡模式。
       ──坚持“山海田”综合开发战略。即使是在具有几千年开发历史的自然资源上,也远未达到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程度。长期以来,我们眼睛只盯在2000万亩左右的耕地上,忽视了7倍于耕地的山地和近10 倍于耕地的海域。长期的“低层次平面垦殖”,使福建农村陷入“人口──耕地──粮食”的恶性螺旋之中,贫穷、落后似幽灵一般索绕在广大农民身边。近几年来,我省大念“山海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始实现农村生产力的跃迁。但正在此时,不少地方对耕地产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又有忽视的倾向,致使历史性的粮食问题更为突出。历史与现实令我们反思:眼睛只盯着耕地,农村无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但忽视了土地之精华的耕地,动摇了粮食这一重要基础,农村的发展必定步履维艰。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上,我们只有一种选择:山海田一起抓,综合开发,合理利用。
        
       综合改造
        
 2·7 建设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赖于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全面改造和综合治理。农村社区长期处于相对贫困、落后、封闭之中,形成了许多阻碍农村长期发展的不良环境:在社会方面,人口膨胀,文化不发达,思想观念落后,生活水平低下;在经济方面,生产方式、交换方式落后,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结构不合理;在生态方面,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资源赤字,水土流失严重。这些不良环境和现象,虽然不是“积重难返”,但要在短期内建立符合农村未来发展需要的环境是很困难的,非下决心进行较长期的综合改造不可。我们要从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用工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科技进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并把它们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全面完成农村发展环境改造的任务。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