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特色论特色论评介
返回首页

潘叔明:高扬时代精神的重大理论探索

时间:2009-12-16 09:09来源:《科学日报》1992年8月3 作者:潘叔明 点击:
《特色论》是我国学术界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论述“特色”的理论专著它以特色事物为研究对象,寻求特色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其哲学创意在于把“特色”作为事物存在的最优状态的普遍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原理,阐明了“特

 

高扬时代精神的重大理论探索
——简评《特色论》
潘叔明
 
由福建省副省长苏昌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特色论》是我国学术界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论述特色”的理论专著。它以特色事物为研究对象,寻求特色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其哲学创意在于把“特色”作为事物存在的最优状态的普遍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原理,阐明了特色存在的普遍性。从而开辟了一个关于特色问题的理论研究领域。
《特色论》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对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做了初步的探索。认为特色的形成就是事物最佳稳态形成,它实现了事物系统内部之间与外部之间物质、能量、信息良性循环,发挥系统的最佳功能。
《特色论》的另一哲学创意是把对于现代趋势的探索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结合起来。作者认为,认识论发展的现代趋势是以研究认识客体到研究实践活动的转变。作者的论述特点,不在于它如何强调主体以其复杂的内在系统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和创造,而在于探讨如何认识特色、创造特色的方式和方法。把发展、发明与创造,优化这些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整个过程统一起来。作者特别突出了优化活动中整个认识论的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认识特色和创造特色的方法,就是认识事物发展多种可能中最有利于优质事物形成的最优可能及其转变为现实的内外条件,从而创造出优质事物建立最佳稳态的方法,因而从认识论上提出了实践的最优化问题、主体的最优化问题以及主客体双向优化问题,并力求把系统理论引入方法论,初步提出了方法群方法系统的概念。
《特色论》的实践创意,在于从理论实践上提出了历史进程中的特色者居上这一命题,应用现代进化论的进化潜势法则指明“历史落伍者的特权是一种发展与超越的潜能与特权。社会主义实践并非从最发达国家那里走向人类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但社会主义仍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了寻求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最优方式和最佳途径。邓小平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研究对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恢复并强化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老一辈革命家在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自己特点这样的共识,都是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
作者在书中对社会主义实践进入特色新阶段的历史经验做了比较充分的阐述,对邓小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做了深入的理论上分析,认为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集中了对社会主义实质再认识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并对之进行科学反思的产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其自组织、自优化的机制,是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而在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则是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归宿点。作者很好地阐述了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特色论的角度,系统阐明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特色论》作者还从理论上概括了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认为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固定阶段,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优化表现为社会主义本质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实现形式和程序的规范,从而充分展开了对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分配制度、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以及民主政治的实质的论述。作者根据邓小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勾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架,指明特色是对社会主义的全面优化,认为特色是由特殊上升的更高一个层次的概念,阐明了特色一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对社会主义来说,它的基本原则、理想目标都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加以实现,而每一实现都是一种社会主义自我优化的结果,优化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本质对社会主义特征实现形式和程序的规范,只能在社会主义最佳存在状态中得到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寓于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佳稳态之中。
          (作者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本文原载199283《科学日报》)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