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特色论特色论评介
返回首页

学术界对《特色论》的主要评价

时间:2009-12-01 15:04来源:未知 作者:特色研究会 点击:
苏昌培主编的《特色论》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后,学术界对《特色论》的主要评价。

 

学术界对《特色论》的主要评价

 

  1. 《特色论》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论述“特色”的理论专著,它对特色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进行理论概括,提出特色论的观点,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对于从哲学上研究“特色”问题起到开创的作用,从而开辟了一个关于“特色”问题理论研究的新领域(邢贲思,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2. 《特色论》把特色的形成和事物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考察,指出特色是发展过程中质转化和质优化的统一。充分肯定主体在实现质的优化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把对事物特色的认识和把握同人的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看作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优的过程。以自优化原理阐明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质的全面优化,论述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构架。因此,正确地理解特色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重大实践意义。该书中富有创见的观点涉及到当代认识论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值得引起哲学界重视(汝信,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3. 今天能够畅谈特色,我从心底感到是一种幸福,《特色论》既探索了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又揭示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既研究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又研究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及其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既注重特色现实考察,又注意用特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特色论》对特色进行探索并作哲学上的概括,形成系统的特色论观点,无疑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全一毛,上海市新闻协会副会长)。

  4. 《特色论》是高扬时代精神的重大理论探索,它以特色事物为研究对象,寻求特色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定性,以存在最优状态的普遍现象进行理论概括,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原理,阐明特色存在的普遍性,从而开辟了一个关于“特色”问题的理论研究新领域(潘叔明,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5. 《特色论》另一哲学创意是把对于认识论的现代趋势的探索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实践的探索结合起来,强调优化实践活动在整个认识过程的地位和作用,把发明、发现与创造、优化这些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整个过程统一起来,提出实践的最优化、主体的最优化以及主客体双向优化的问题,这对于认识论发展有重大理论与实践的意义(潘叔明)。

  6. 特色论的实践创意,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历史进程中特色者居上”这一命题,作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基础。

  7. 《特色论》提出了社会主义要自我优化的时代命题。从特色观出发,作者发现质转化和质优化在事物发展中同等重要,进而指出社会主义建立后如果不继续全面优化社会主义质、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存在着后退回资本主义或其它前社会形态的危险。在和平与发展新的世界格局中,发展理论需要有个新的飞跃。这就是要在侧重对质转变研究基础上,探索事物质变后,新质是如何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优化问题,特色论这一新的发展观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陈一放,《香港文汇报》1992.11.23-24)。

  8. 特色论阐明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把握客体特色所具有的认识论意义,阐明只有把握事物的特色才能有效地促其优化、促使其有序发展,促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效益,从而论证把握事物特色的实践意义(邢贲思)。

  9. 《特色论》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阐明了“特色一般”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阐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构架及它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人民必然的历史选择和成功实践等。这对理解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作了深刻的哲学分析,这对理解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增强广大群众的信心,加强理解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意义,特色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教育意义(邢贲思,汝信)。

  10. 《特色论》问世,便突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在中国的书库中确立了它的显要地位,在哲学实践领域也翻起了新的浪潮(张诗剑,香港《文学报》1993.9)。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