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特色论特色论评介
返回首页

陈一放:对社会主义全面优化──从闽副省长苏昌培主编《特色论》

时间:2009-12-02 08:27来源:香港《文汇报》1992.11.23 作者:陈一放 点击:
只有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社会主义,只有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特色论》一书所反复申明的不二结论。显然,“特色社会主义”是本书核心所在。

 

对社会主义全面优化

──从闽副省长苏昌培主编《特色论》谈起(上)
陈一放
 
这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巨大标识的时代。虽然全球范围内局部战争的零星炮声从未中断,但随着多极世界格局的逐渐形成,社会确实获得了加速发展的新契机。在相对稳定的竞争环境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角力较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改革需要理论回应
 
       社会主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的宣言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遗憾的是,本世纪近20年来,就世界社会主义体系而言,却是它最暗淡无光的岁月。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种种弊端日积月累,日益成为扼制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滞缓的步伐又反过来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义义优越性的怀疑和观望。在传统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重重铁幕下,歧途与坦途同时在种种因素激活下凸现出来,以致解体与改革成为社会主义现时代的突出风格。只是,面对解体,人们因惑于社会主义非得投入资本主义的怀抱吗?面对改革,人们又因惑于缺乏有力的理论回应。由福建省副省长苏昌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特色论》一书,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统摄下,试图通过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的哲学阐释和对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经验的总结,把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以系统的发挥,并把其作为接受时代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
只有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社会主义,只有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特色论》一书所反复申明的不二结论。显然,特色社会主义是本书核心所在。为了厘清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结构、状态和演化进程,作者首先对特色这一范畴作了虽还欠周详却极富新意的系统辩析。作者把特色界定为优质事物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在质转化和质优化的统一过程中完成的。(《特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7月第1版,第11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就是说,特色实际是事物处于最佳稳态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最佳系统功能,特色的形成也就是事物最佳稳态的形成过程。
 
特色形成最优
 
       事物通过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多种可能性发展空间中,经不断筛选、淘洗、优化,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环境,并在发展进程中随时反馈、调节、适应,消解种种内外冲突,从而建立起事物发展的最佳稳态,实现事物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良性循环。这时,事物处于最优化状态,也就是最具特色的状态。
特色形成最优的思路出发,作者合榫地接出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特色问题,认为稳态也是社会的特性,社会的发展最重要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这种相适应实际上也就是社会稳态。”“改革就是打破束缚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模式,建立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模式;开放是打开国门利用资本主义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发展社会主义,都是为了打破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旧稳态,建立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新稳态。(第6263页)得出了特色就是对社会主义的全面优化,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实践走向最优的唯一通道的科学结论,有力地证明了邓小平关于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巨大理论穿透力。
 
社会主义要自我优化
 
诧异于《特色论》一书视角之独特的另一表现是对发展观的新阐释。从上述特色观出发,作者发现质转化和质优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是同等重要的。社会主义代替前任何一个社会形态有无比的优越性,但进入社会主义后如果不继续优化社会主义的质,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存在着倒退回资本主义或其他前社会形态的危险性。(第14页)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格局中,要求发展理论相应地有个新的飞跃,这就是要在侧重对质转变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事物质变后,新质是如何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优化的问题。(第43页)。    (本文原载19921123日香港《文汇报》)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