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特色论特色论评介
返回首页

全一毛:论特色——读《特色论》有感

时间:2009-12-16 10:05来源:《文汇报》 作者:全一毛 点击:
《特色论》是我国学术界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论述“特色”的理论专著。苏著既探索了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又揭示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既研究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又研究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大趋势,及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既注重对现实特

 

论特色
——读《特色论》有感
全一毛
 
今天能够畅谈特色,我从心底里感到幸福。回想那左倾教条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们对此是三缄其口的。据说强调特色会导致否定基本原理而滑到修正主义方面去,而修正主义是比教条主义更有害的东西。因而更需着力才批判。50年代,有位同行就因制作特色荡然无存的标题被打成右派。
其实这个标题不过是如实的揭示了当时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已。那时,文艺创作不好谈个性特色,培养人才不好提出类拔萃,报纸一律照搬苏联《真理报》模式,稍有特色的《文汇报》也被改为《教师报》(因为苏联有张《教师报》)。还有,中等学校用用数字代替各具特色的校名,连发表文章也盛行梁乐珊263)、戚今伯708)一类笔名,千文一腔,无特色可言。至于丰富多样的特色菜肴、特色糕点、特色商店更是消声匿迹,直至今日,油粮商店沿用的不还是编号法么?“荡然无存实在是毫不夸张。
本来,矛盾的特殊性乃是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大千世界诸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而作为矛盾特殊性的外在形式的特色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可是左倾教条主义者却不懂这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他们只知道照抄照搬,搞本本主义,使革命屡遭挫折。早在30年代,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所作的《矛盾论》就着重阐述了把握矛盾特殊性对于指导革命实践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无个性即无共性;认为不懂这个共性个性的道理,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个理论对中国革命所起的指导作用是人所共知的。
     然而历史老人常常走错房间。到了50年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左倾教条主义又甚嚣尘上。那时,一股劲地反右反右反右,把也当作右来反,其结果是越反越,以至闹出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天怒人怨的历史悲剧。什么个性,什么特色统统完蛋。
     拨乱反正以来,改革开放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改变着社会经济结构,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着伦理道德风尚;人性复归,社会生活绚丽多彩,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人们从切身体验中日益强烈地感受到:今天的一切变动,其源盖出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具有特色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巧妙结合。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理论家从各个方面阐述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众多的论著中,苏昌培主编的《特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学术界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论述特色的理论专著。苏著既探索了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又揭示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既研究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又研究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大趋势,及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既注重对现实特色的考察,又注重用特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正如邢贲思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所说,《特色论》不仅从理论上深入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而且从哲学高度阐明了特色存在的普遍性,阐明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把握客体特色所具有的认识论意义,阐明了只有把握事物的特色才能促使其优化,促使其有序地发展,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效益,从而论证了把握事物特色的实践意义。
     苏昌培现任福建省副省长,具有丰富的买践经验,又勤奋好学。他和参加编写的同志对特色这一带有普遍性现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并作哲学上的概括,形成系统的特色论观点,无疑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这本7章、22节、30万字的学术著作成书于去年夏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有些理论概括(比如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修改、补充,若干章节结构松散、重复,需要调整,但大格局是对头的,在总体上对深入研究特色和特色社会主义是大有裨益的。
     顺便提一句,这样一部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仅印1200本。难道这也是中国出版业的特色么?憾甚!    (作者系上海新闻协会副会长,本文原载《文汇报》)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