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2000年的福建农村(下)(3)

时间:2009-12-12 14:42来源:未知 作者:课题组 点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6 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通过农村经济内部的综合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与城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纳入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轨道。 ──建立和发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6·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通过农村经济内部的综合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与城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纳入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轨道。
       ──建立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形式的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广泛发展各种所有制之间的联合经济,促进多形式、多层次的横向经济联合;依据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的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继续实行双层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的联合经营、股份经营和个体劳动者之间合伙经营等方式。
       ──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的联产承包制。一方面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逐步调整家庭经营的内容、规模,完善经营主体,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双田制”,发展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统一经营的生产服务、管理协调和资产积累的职能。当前,统一经营主要是做好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和加强承包合同管理两项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工条件合作组织还要组织资源开发,兴办集体企业,以增强为农户服务和发展基础设施的经济实力。
       ──建立和健全农村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建立为农户提供系列服务的中间经济组织和基地,把分散的小生产同大市场联结起来,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困难,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深入进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要分别不同产品,实行不同的购销方式,继续改革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体制,支持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积极发展地区间横向流通,开拓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必须加快农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多种经济形式的金融机构,发展多样化信用形式和资金融通形式,开拓农村资金市场。
       ──逐步建立和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农村经济调节体系。要加快宏观经济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实现国家对农村宏观经济的间接管理,即主要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和调节农村经济的运行。因此,必须改革农村计划、财政、信贷、价格体制,切实完善各种经济调节手段,加强经济立法和司法,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保证农村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农村科学技术的进步
        
       6·5 科学技术进步,是保持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现在到本世纪末以至更远的将来,我省农村无疑将进入科技时代。迎接科技时代的基本对策是:
       ──建立和健全农村科技研究、科技推广、科技教育、科技服务体系。要改变过去那种农村科技研究、推广、教育、服务相脱节的状况,在不断提高农村科技研究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科技的推广、教育、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农村科技与农村经济密切结合的机制。
       ──逐步建立具有福建自己特色的农村科技体系。福建农村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村科技体系,并为二十一世纪农村发展做好技术储备。既要大力发展我省的农村科技事业,又要利用我省的开放优势,继续积极引进国外、省外的先进技术,并使之与省内的农村科技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逐步形成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省内技术与省外、国外技术相结合并融为一体的新的农村科技体系。
       ──深入进行农村科技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双放活”政策,动员和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承包或领办农、林、牧、渔各业和乡镇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市场,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
       ──要千方百计保证“星火计划”的实篱,并通过灵活的方式和措施,吸收、消化、利用城市工业技术,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 6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慢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培养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劳动者。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的福建新农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我省既是侨区、苏区、开放区,又面对台湾,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自己的特点。从省情出发,我省农村既要发挥侨、特优势,搞好开放、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把优良传统和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树立“以智取胜”的战略指导思想,加强农村智力开发。第一,要下大力气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在国家适当增加农村教育投资的基础上,要继续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帮助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的路子。第二,要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根据农村商品发展的需要,调整教育结构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一是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革农业高、中等院校的教学。要调整和设置新的专业,扩大规模,加速人才培养速度,逐步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多样化、专业比例协调化、人才分配和知识层次合理化的农业科技人员的输送系统。二是开展职业教育,因地制宜 地兴办各种农村职业中学,在普通中学中设立一些农业职业班,或在普通中学增设一些农村经济技术基础知识课程,培养农村两用人才,既可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又可避免后备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隐患。三是兴办区 域技术短期讲授班,普及农村科学技术知识。根据各地区农村生产力的特点,聘请有关科技人员就地举办各种区域技术讲授班,对农村全体劳动力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一是让他们掌握几种适用技术,二是提高他们接受农村科技和开发当地资源的能力。
       ──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长期以来,福建农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不受重视,这固然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有关,但显然与城乡发展不平等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从长期发展看,全体人民(农村居民自然也不例外)享受有保障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社会始终追求的一个目标。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不可能完全消灭。在2000年之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虽然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将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则是没有疑问的,为了缩小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差距,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健全目前还很不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新的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包括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医疗卫生、受教育权力、公共积累、公共设施建设、退休制度等方面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近、中期应主要依靠农村自己的力量,从长期看,政府应逐步增加财政资助;应由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自治组织共同负责,共同实施;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全省不要强求一致,允许有先有后,有快有慢。
       ──加强农村政治思想工作。农村政治思想工作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和改革开放意识,培养“四有”新人。
        
       资源的保持与生态环境的改善
        
6·7 资源的保护与生态的状况,不仅关系到2000年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考虑资源保护与生态问题的时候了。
       ──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放在首位。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把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结合起来,避免“重开发、轻治理,重利用、轻保护”的倾向。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迅速扭转耕地锐减的状况。要重视土地占用税的征收和使用,保证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做到占用一亩,开发一亩。同时,要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用生态系统入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以最少的土地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海洋资源开发要作更多的文章,但资源保护要跟上。
       ──防止环境污染。要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严格防止皮至杜绝城市工业污染危及农村的现象;农村工业必须处理好“三废”,防止工业污染;淘汰落后的剧毒农药,科学用药用肥,防止农业污染。
       ──必须把生态环境的改善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把林业作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来抓,扭转森林资源赤字状况,使森林真正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的措施,搞好综合治理、水土保持。
        
        
       本报告起草人:江化开、陈冬、张作兴、郑荣生、陈清福
       本报告定稿人:林春今、江化开、张作兴、陈 冬
       参加本报告讨论和研究的还有金茂霞、吴雨水、余养仕、刘述龙、曾金星、郑家驹、方耀恒、许和明、李文敏、林文浩、林国先、陈良珠、张文琪、张良强、方婷、陈小林、简色荣、郑金英等课题组成员。
       在本报告形成过程中,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厚泽两次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并提出了重要意见;福建省农业委员会领导童万亨、蔡和睦和福建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陈飞天、王清元、王丽玲等同志给予了支持、指导和帮助;参加福清论证会的56名领导、专家和研究人员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此谨致谢意。
         
                                         一九八八年六月第三稿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