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3)

时间:2009-12-02 03:24来源:《福建学刊》1997年增刊 作者:特色研究会 点击:
只有经济的大发展,才有精神文明的大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更是根源于、融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的社会改革实践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事实表明:在经济建设发展比较快、比较好
       只有经济的大发展,才有精神文明的大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更是根源于、融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的社会改革实践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事实表明:在经济建设发展比较快、比较好的地区,人们住住更勤劳,更能艰苦奋斗,更有求实创新精神,更开放,更重视科学知识,更有市场意识和效率效益观念,更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与他人和外界交往。相反,那些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的地区,人们的思想住住更保守,眼界更狭隘,更难于接受新事物,难于接受科学知识,他们更害怕市场,害怕竞争,害怕变革,害怕交往,他们眼光短浅,急功近利,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现实情况,充分反映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是经济建设本身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来开展,才能够在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自身有个新的大发展。那些把精神文明建设看作是与经济建设相对立的、非此即彼的观念,既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更不会促进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
  ──围绕社会的综合发展,特别是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围绕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进行。从人作为市场的主体来看,人在经济活动中既以物为对象,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来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又以自身为对象,在改造物的同时改造自我,完善自我,使人的行为、观念、价值取向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己的精神文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许多人得到了一种新的陶冶,他们的事业大了,舞台大了,胸怀开阔了,精神也上去了。在开拓事业和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自信心增强了,自立精神和创造进取的精神提高了,而且社会责任感也增强了。事实证明,人的精神只有在现实生活与生命体验中,在他们积极创造的过程中,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升华。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确立一种大教育的观念。精神文明建设依赖于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但必须看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社会生活也是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更重要的教育。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在经济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的整个民族都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磨炼中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了收获,而且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提高。我们的民族非常需要形成一种人与人互相肯定、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的提高,有利于社会自觉责任感的形成。
      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并确立正确的公平观、利益观和幸福观。在社会转型时期,为了使效率与公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我完善发展与人类共同幸福的矛盾得到更好的解决,既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又不能把两者简单并列起来。应当使对立的双方在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保持必要的张力,能够不断地相互扬弃,相互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吸收对方的有利因素。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促进公平,在合理的公平中促进效率的提高;在充分考虑个人利益,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和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在社会整体的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提高中来保证协调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在使更多人自觉地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个人幸福的基础上,来实现大多数人的共同幸福,推进人类整体的进步,在追求社会大多数人共同幸福的导向中,使个人的幸福汇聚成人类的共同幸福。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必须努力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提高全社会管理水平,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凝聚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推动社会向有序、高效、文明的方向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不同文化的激荡中,在富有张力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中,促使精神文明健康地、充满活力地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继承传统,但又不是简单的照搬传统。作为精神文明主导方向的形成,是不可能靠恋旧和寻根能实现的。精神文明主导方向的形成,必须是以未来为指向,在现实的创造性实践过程中,使传统创造性转变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必须努力吸收借鉴世界文化。世界文化,无论是什么国家的,它们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大胆地吸收借鉴,才能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充满活力,才能在相互比较中更好地反思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民族新的精神,是在克服、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们民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它所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传统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仍有相当的作用和影响,而新的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严重挫折,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将长期存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仍有相当影响。对于这一系列困难,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应当而且也不可能去回避,只有在积极战胜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实现“两个转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精神文明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精神文明,才能把我们整个民族的潜在力量真正发挥出来、凝聚起来,成为我们民族实现现代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整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虽然有其各自的特殊问题,但同样都面对着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任何一个民族、国家,不仅其经济发展,而且他的文化和精神的发展都不能游离于世界发展的大潮之外,都不能不正视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只有在现时代的全球意识观照下,即具有时代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又必须发挥其民族文化的特点,符合民族自身发展的特殊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性,又能充分发挥我们民族特性这样一种现时代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富有包容性的、能够激发人的生命活力、创造激情的精神文明。
        
l       本文系福建省特色研究会主持的国家社科研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96.10.1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出版社,1996年
      3. 陈来、汤一介、黄楠森等:《全方位拓展哲学研究——重建民族精神和价值体系》,新华文摘,1994(8):21-24
      4. 余元培:《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更上一层楼》,新华文摘,1997(2):3-5
      5. 郑必坚、龚育之、李君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汇报1996.11.11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