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2)

时间:2009-12-02 03:24来源:《福建学刊》1997年增刊 作者:特色研究会 点击:
二、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
 
  二、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论述,明确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价值取向。在把握这个总体取向中,要特别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
       ──培育市场精神,建立现代文明。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取向,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 充分发掘利用现有各种文化资源,培育市场精神,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相应的现代文明,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的、全面的、根本性的变革。中国人不仅要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告别,要同残余的封建经济关系决裂,还要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竞争。这个伟大的变革过程,一方面需要制度和体制性的支持因素,另一方面还必须有精神性的支持因素,只有两者的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不仅建立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形成了与其相应的资本主义市场精神。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无疑要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的经验教训。相对说来,体制的借鉴移植会容易些,快一些,而精神因素的吸收和借鉴难度更大,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东方,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文化传统与背景,如何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精神,受到东亚文化、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努力克服囿于传统和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又要避免脱离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照搬西方那一套的错误做法,需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分析借鉴西方文化。培育市场精神,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明,如自主、自立、自强、平等、竞争、开放、效率、风险、讲法、进取、创新、科技、务实、多元等;冲破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保守、等级、自足、轻商、平均、求稳、怕乱、人情等陈腐的束缚人们的旧观念。这是精神文明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实现中国人自身的现代化转变。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人自身的建设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根本上说是要实现中国人自身的现代化转变。中国人必须摒弃传统中那些与现代化生产和现代制度不相适应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例如,害怕和恐惧社会改革,不信任新的经济体制和新的思想观念;被动接受命令、盲目服从和信赖传统的权威;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顺从谦卑的道德,缺乏突破陈旧方式的创造性想象和行为;心胸狭窄,对不同的意见严加防范,甚至打击;凡事总以传统的尺度来衡量评判,与传统不符便反对和抵毁;对待社会公共事务不关心,与外界隔绝,自大狂妄;对与眼前和切身利益无明显关系的事物,不加重视,或予以藐视排斥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冲破这些传统的禁锢和束缚,并建立起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那么,这种现代化就象缺乏土壤和营养的植物,即使它的种子已经发芽,但迟早总是要蔫掉。新体制的建立、巩固和完善,现代化建设的实现,需要中国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此同步前进,协调发展。只有当我们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干部都获得了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国家,我们的经济体制才有牢固坚实的基础,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是培养和树立自觉的责任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唤醒了人们的个人主体意识。人们由过去从众、从上、从集体、从社会转向重视和关心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尊严、个性的发挥和个人生活方式的独特性,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伴随这个转变过程,拜金主义、损人利已、群体观念及社会责任感的淡薄等不良现象也突出地暴露出来。这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应该说,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局面:进步中夹杂着落后,在落后中有进步。对此,我们既不能象有人那样用传统的观念来片面看待现实,感叹什么世风日下,今不如昔;又不要不正视在目前和未来发展中出现和将暴露的新问题、新危险。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进步的社会,必须充分尊重个人的权力、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尊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积极性;同时又要使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休、个人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个人应该尊重他人,关心群体,关心社会。这种个人与社会的良性关系的建立,关键不在于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有赖于个人内在自觉责任感的建立。只有使社会大多数的人们真正意识到,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才能的发挥,必须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和社会整体功能的发挥互相促进、互相协调,才有个人利益更大地满足和个人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呼唤着这样的责任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更高的基础上建立民族自信心,是市场经济和开放格局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个重要任务。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同一个人的进步一样,首先在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自信心。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有过很强的自信心。但是,近代以来,在与西方较量的不断失败过程中,面对日益强大的西方,民族自信心遭受到严重的挫折。新中国成立后,新社会的进步给我们民族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大大提高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令人遗憾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失误,又一次拉大了中华民族与世界的距离。与此同时,民族的自信心再次遭受挫折。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但是,在与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国力相比较的巨大反差中,人们彷徨,困惑,动摇,痛苦。一些人民族的自信心理和对新制度的优越感下降了,内心深层的自卑感增加了。惧外、媚外还是排外、贬外,都是自信心不足和自卑感的表现。无论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如果他是真正自信的,必然具有强大的兼容性或包容性,即使面对强大的外部力量,他也不会惧怕,不会逃避,更不会献媚,而是敢于正视、敢于交锋、敢于超越。中华民族的新堀起,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换,有赖于这种民族自信心的建立。
 
三、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策略
 
       从现在到2010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正以市场经济的建构为中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型;从单一性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中国民众正从传统深处走出来,选择新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在这一巨大的、根本性的转换过程中,将伴随着传统与现代、发展与稳定、公平与效率、物质发展与社会进步、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民族性与世界性等一系列的两难问题,引发许多的矛盾、磨擦和冲突,新旧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相互碰撞与激烈冲突是必然的。在这场根本性的变革中,更深刻的矛盾冲突还在于作为改革与建设的主体同时又是改革与建设的对象。
       主体自身追求变革,追求进步的精神取向与他自身传统的、深层的、保守的、落后的观念和心态之间的内在矛盾,引发了人们在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思想表层与心理深层等一系列自身的矛盾,陷入了许多复杂的两难境地。这一切,不仅给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形势的认识、精神文明建设方向的把握、精神文明建设道路的选择带来许多困扰,而且也给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带来巨大的困难。对此,必须有正确的基本策略。
       ──以经济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既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又是相互依存,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建设决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在经济建设中,既有资源、能源、人力、财力等有形的“硬投入”,又有科技、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等无形的“软投入”。从发展过程来看,经济是昨天的文化,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经济中不断增加和渗透着文化的含量,文化又不断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特别是在当代,经济和精神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趋向一体化。在今天,商品的文化含量越高,商品的文化附加值也就越高;商品的文化成分越是世界化,也就越有利于商品的文化沟通,有利于商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商品的文化品味越高,也就越能使人们在商品消费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提升。(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