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

时间:2009-12-02 03:24来源:《福建学刊》1997年增刊 作者:特色研究会 点击: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是福建省特色研究会承担的国家社科研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刊载《福建学刊》1997年增刊。

 

国家社科研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郑庆昌 陈 冬 江化开 陈玉镇
(福建省特色研究会 福州 350003)
 
       摘要 在全球意识观照下重新审视和重建民族精神,寻求民族精神与时代精         神(即现时代的全球意识)的融合,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的关键性问题,是从社会进步的历史大跨度、从时代发展的世界大背景、从民族振兴的国家大局势进行定位得出的必然结论。培育市场精神,建立现代文明,实现中国人自身的现代化转变是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的重要任务。要以经济建设为载体,围绕社会的综合发展,特别是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不同文化的激荡中,在富有张力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中,促使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地、充满活力地发展。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高度统一
 
      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重建和光大的世纪,中华民族将在迸发强大经济活力的同时,获得民族精神的新生。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建和民族精神的新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依据《决议》精神,立足我国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球意识观照下重新审视和重建民族精神,寻求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即现时代的全球意识)的融合,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带有全局性、综合性、长远性的战略选择,必须从战略高度进行审视定位。正如《决议》要求的:“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事业的大局来考察,放到世界发展的大局来考察”。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从当代世界格局大变动和当代中国历史大转折两个大局中来考察,我们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有比较科学的标准,才能对形势有比较正确和全面的估计,才能比较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在解决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问题的同时,使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朝着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长期持续地健康发展。
       ──从社会进步的历史大跨度进行定位。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自身的过程中,既创造了物质文明,又创造了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精神文明有三大基本社会功能:一是遗传功能。人类优越于动物的根本之点在于实现了生物遗传机制向社会遗传机制的飞跃。人类通过社会遗传而进化,是因为有了文化和文明的武装。文化与文明的功能,使得人类社会信息的传递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历史的发展呈现出连续性的特点。二是教化功能。“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在生活中总是受到以往文化和文明的熏陶和教化,从而不断塑造了自身。三是动力功能。人类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形式,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和人自身从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人类社会早期,精神文明的作用相对弱小,人类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是低层次的。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认识到精神本身的重要意义,民族精神、国民精神已成为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精神文明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精神消费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形态角度来看,人类社会自脱离了野蛮状态以来,已经出现了四种精神文明:奴隶制时代的精神文明,封建主义时代的精神文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反映了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人类社会对精神生活追求的进步和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渡的这一历史大跨度来定位。在这个意义上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承载的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重担。
       ──从时代发展的世界大背景进行定位。我们正处在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即将过去的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多次地区性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使数千万人丧生,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遭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这是一个战争的世纪。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掌握了毁灭自身、毁灭自然的武器,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对物质的片面追求,伴随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人们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必须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和平竞争代替军事战争,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新模式代替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实现从传统发展观向现代发展观的转变。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人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人的潜能的不断实现和拓展,又表现为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不仅仅是经济的,而且是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精神的。人的这种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依赖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依赖于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是现时代人类的共同愿望,已成为一种世界意识。当然,这种世界意识,很大程度上是以经济、科技占优势的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渗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面对人类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努力吸收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克服西方文化为中心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优势,重建民族精神,促进多元互补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特殊的贡献。
       ──从民族振兴的国家大局进行定位。从现在到21世纪初,将是中华民族自盛唐以来千年一遇的民族和国家大振兴的时期。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这一历史大转折时期事关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大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这个大局实现的基本保证,又是这个大局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是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关键。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都要求把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经济体制的转变,需要与此相应的市场精神;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求提高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没有精神文明的大发展,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是难以实现的。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无疑要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作为中心和迫切的任务。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发展,同时要求社会其它方面均获得相应的发展。片面的经济增长,可能引发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社会问题;没有教育、文化、政治、社会诸方面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可能陷入无序的危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吸取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走过弯路的教训,走社会综合发展的道路,以人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克服封建思想、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旧体制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了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也需要建立起与经济竞争、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相应的、具有现时代世界意识的民族精神。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进程、现时代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与时代精神高度统一的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