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闻 会员风采媒体报道
返回首页

海西,拐点之役(2)

时间:2011-09-06 16:25来源:未知 作者:特色研究会 点击:
海西的字眼在福建随处可见,就连福州的书报亭上写的都是海西书报亭,海西区早已是这个城市从上到下的共识。 大战略的构想 海西区战略从构想到实现,不是一个人之功,也不是一时所成,但提到海西区,就不得不提到一

“海西”的字眼在福建随处可见,就连福州的书报亭上写的都是“海西书报亭”,海西区早已是这个城市从上到下的共识。

大战略的构想

    海西区战略从构想到实现,不是一个人之功,也不是一时所成,但提到海西区,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卢展工,一个熟谙区域经济发展之道的领导者。

20041月,在福建省“两会”上,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卢展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对外开发,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被正式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由此,福建的地位得以凸显。

 事实上,“海西区”的战略构想还可以往前追述十年。在采访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科院院长﹑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郑庆昌的时候,他不断翻阅着手中的《大战略:福建未来发展的选择》一书,这本详细阐明了福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思路的书,实际上是福建特色研究会的一份研究报告。

 这份出版于1996年的研究报告,在内文中写道:“福建未来发展大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追赶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浪潮,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和力量,使福建成为亚太地区充满活力的﹑有强劲持续增长势头的﹑繁荣发达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由此可见,海西区的战略构想由来已久。

2009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以下简称《意见》),海西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历史上,台湾曾有过三波产业转移。海西区在承接第一波以轻纺行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二波以石化行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时占据优势。但承接第三波以电子技术行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时,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目前,台湾正在进行生产服务行业的第四波产业转移,国内城市也正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福建的产业发展而言,恰逢其时。

 

从最初的大战略构想,到成为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进而上升为国家战略;从闽南金三角﹑到海峡西岸繁荣带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实施,这是一个战略从雏形不断完善﹑升华,直至成熟的历程。但在不同的阶段,战略思路上有着不同的目标指向。在郑庆昌看来,“繁荣带的概念跟经济区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经济区的概念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广,经济区的战略指向是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构建和两岸的和平统一。”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表述:“本规划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市﹑衡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就区域规模而言,海西区与“长三角”和“大珠三角”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