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闻 会员风采媒体报道
返回首页

苏昌培:探索未来乡村,乡村振兴先行者

时间:2021-09-03 16:47来源:未知 作者:特色研究会 点击:
编者按:中共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党的生活》2021年第7期第33-37页,“党员风采”栏目刊载福建省特色研究会创始人苏昌培先生探索未来乡村实践事迹。
 编者按:中共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党的生活》2021年第7期第33-37页,“党员风采”栏目刊载福建省特色研究会创始人苏昌培先生探索未来乡村实践事迹。
福建省特色研究会会长、见证者参与者郑庆昌教授:福建省特色研究会创始人苏昌培先生,从1992年开始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特色论》《团结学》《共和观》《明言经》等专著(2015年结集为《苏昌培文集》出版),而且在1991年就提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並组织开展研究。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用特色的理念精神毅力、以永春仙岭村为试验躬耕实践探索未来乡村之路,他特别重视科技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创办农村科技文化园。苏昌培探索未来乡村的情怀和建设农村科技文化园的举措,得到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赞赏,並为农村科技文化园题词:“坚持农村科技创新,拓展山区小康之路”。
令人尊敬怀念的是他在离休后一直到逝世前都把精力倾注和亲身投入到仙岭村乡村振兴和未来乡村建设实践中,从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回归到农民本色中,躬身践行习近平“坚持农村科技创新,拓展山区小康之路”题词精神!
 

开拓乡村小康路——探索未来乡村实践纪实

他,早在1992年就开展“探索未来乡村”课题研究,躬身践行习近平“坚持农村科技创新,拓展山区小康之路”题词精神;
他,被誉为“农民的儿子”,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并带动辐射周边贫困村共同致富,被村民敬称为“苏老”。
他就是曾任福建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委员——苏昌培。
苏昌培,生于1932年,1949年参加革命,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离休后,仍不遗余力地深耕“三农”事业,先后办成“五大实事”,为家乡的发展夯实了根基,带来了巨变,也为乡村振兴积累了典型经验,给家乡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实事之一 建设农村科技文化园
1998年以前,仙岭村是永春县蓬壶镇一个出门皆山、地无三分平的偏僻小山村。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等作物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进入21世纪后,仙岭村一改贫穷落后面貌,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当地村民说,“这一切源于苏老带回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回振兴经济的好办法,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因生于农村,又分管过农业,苏昌培始终关心、关注“三农”问题。返乡之际,他目睹了家乡的贫穷落后,深感农村的艰难和农民的不易。如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心愿。深思熟虑后,苏昌培决定把仙岭村作为“探索未来乡村”的试点,振兴乡村经济。为此,他走村串户,问计于农,组织专家认真调研,带领村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典型。
1998年,时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的苏昌培积极倡导在仙岭村建设福建九九科技文化园。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99年,九九科技文化园落成开园,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园区集中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暨书法名家为“探索未来乡村”暨“农村科技文化园”的百幅题词;展示了百种闽台合作果蔬优良品种、百个水产品种、百果良种、百菜良种、百种企业产品、林竹优质产品、新村新样、世博风光等图片;科技文化类藏书量达万册,成为乡村科技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开园式上,苏昌培不无感慨地说:“要把科技兴农、科技兴村、拓展山区小康路的事情做实做好。不管是做什么事情,看准了就要重点去做,立足于把事情做成做好。农村科技文化园揭牌是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也是一种压力,要切实把科技、教育、产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农民知识化,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俗话说“济民万金,不如导民一艺”。苏昌培请来福建省农林大学专家给村民传授枇杷种、养、管实用技术知识。农村科技文化园先后举办了50多场次关于果树挖穴、改良土壤结构、病虫害防治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永春县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园以来,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闽南实验基地、省农函大永春第二分校、泉州市大中专院校师生实践基地等先后挂牌,奠定了该园在永春乃至泉州地区农技推广与科普教育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了开发人才、推广农业科技的功能作用。
苏昌培探索未来乡村的情怀和建设农村科技文化园的举措,得到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赞赏。他欣然为农村科技文化园题词:“坚持农村科技创新,拓展山区小康之路”。为践行习近平题词精神,苏昌培从1999至2008年,十年驻扎家乡,呕心沥血,直至积劳成疾住进医院。

实事之二 大力发展早钟六号枇杷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经济产业振兴。1999年,苏昌培决定以仙岭村为基点,在永春县发展“早钟六号”名优枇杷。他召集果树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试点村镇的气候土质环境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并引进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联手创办永特公司,带动周边乡镇种植枇杷新品种。
当时,租地碰到了不小阻力。苏昌培发动村镇干部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原泉州市人大主任、退休干部尤垂镇也曾多次陪同苏昌培深入村民,耐心地阐释改变产业结构、共同致富的道理,邀请专家前来指导挖穴和回土。他每天早晨6点到枇杷园,中午与农民同吃盒饭,手把手教村民挖多大穴、培多少土。田间地头,风吹日晒,他皮肤变黑了,人也瘦了,唯一不变的是盼“早钟六号”试种成功的炽热情怀。
这年5月,吾顶、梅林、东安、仙岭四村种下8万株“早钟六号”枇杷,首种成活率仅60%。苏昌培深感痛心,与技术人员蹲在果园实地观察分析,找到症结后,引进枇杷苗进行补植,并跟进田间管理,枇杷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为提高田间管理的科学性,他还指导永特公司在园区建成14座管理房。每座管理房建有养猪配套设施,利用猪粪农家肥改善土壤,减少工业化肥的施用,减轻盐碱损害,提高枇杷品质。
2001年2月,由省计委下达、省农科院承担的“早钟6号枇杷产业化示范片”课题在科技文化园实施。次年4月课题通过验收,完成技术核心片500亩、示范片3000亩,辐射发展15000亩。因该品种果大、口味甘甜,肉质细腻,又比一般枇杷早熟,被称为“新春第一果”,深受消费者青睐,卖出了好价格。村民说,那时1斤枇杷可以换1个大猪腿。
在苏昌培坚持农村科技创新、搭建引智新平台的思路引领下,仙岭村乃至蓬壶镇的农业发展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结出累累硕果。2004年,永春县共有15个乡镇种植了“早钟六号”枇杷,成为当地水果仅次于芦柑的大产业。为打造品牌,提升枇杷优质化水平,在苏昌培的引荐下,科技文化园先后举办了“枇杷大果果王与优质枇杷评选展示”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他自掏腰包,对“果王”给予奖励,还指导永特公司拓展海内外市场,并建成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枇杷市场,供果农进行果品交易,在仙岭村首创了“科技文化+产业基地+企业后盾”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2005年,枇杷喜获丰收,成功销往国内7省19个城市,并打入中国香港、新加坡市场。早钟6号枇杷被誉为“开春第一果”饮誉海内外。仙岭村也以1850亩的面积成为当时全省最大的早钟枇杷基地村。永特公司总经理许巧明每每回忆往事,总会流露出对苏昌培老领导的深深敬意。
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底,永春出现罕见的严重霜冻现象,导致枇杷树上的花穗和刚结出的果实腐烂。苏昌培急果农之所急,立即邀请专家前来“把脉问诊”,深入果园手把手地示范“果实包袋”及“熏烟”防冻方法,大大增强果农的发展信心。
“那几年,大家种植枇杷,每亩年收入是传统农业的四五倍。”忆及当时的情形,村民们都会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第一批靠种植枇杷致富的张香清感慨地说:“早钟六号枇杷是金果子,苏副省长这么用心引到仙岭,我们不能辜负了他!”她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照看着果园,不仅自家创收,还成了乡村巾帼致富带头人。

实事之三 培育桂花产业
苏昌培深知,仅靠发展枇杷单一产业是不够的,必须再培育适合当地种植又有市场前景的新产业。仙岭村有种植桂花的历史,但一直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2005年,苏昌培引领科技文化园购买桂花小苗3万株、中苗3千株、大苗2千株,进行规模化种植,着手建设仙岭桂花基地。
在查阅大量资料后,苏昌培提出仙岭桂花基地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多样化、优质化、创新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在从广西、贵州、云南、安徽等引进名桂树苗,在仙岭进行规模种植的同时,他请来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年桂成功嫁接月桂,培育出多个创新品种。
仙岭村桂花树长势良好,开始销往全国各地,小株上千元,中株上万元,大株十万余元,桂花产业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升花卉产业知名度,苏昌培还谋划建设了八桂园和桂花广场。
至2007年,仙岭村桂花产业发展开始呈现多样化、优质化、创新化、品牌化,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月桂、朱砂桂、结子桂、状元红、贵妃红等八个名优品种。处处桂花飘香,人人心旷神怡。
2008年下半年,苏昌培积劳成疾,住院治疗。面对前来探望的友人,他不谈自己病情,仍一心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在辞世前的几个月,他还专程派人到贵州为家乡仙岭引进桂花新品种。

实事之四 建设果园暨乡村交通路网
苏昌培一心扑在乡村振兴事业上,每一片枇杷园都留下他深深的足迹。山间道路的崎岖不平、颠簸起伏,他感受最深。
眼看着枇杷大面积丰收,山间小路给村民施肥採果、果品外运带来许多困难,解决交通瓶颈刻不容缓。苏昌培进山踏勘路线,制定通往果园道路的建设计划,并争取省、市财政厅、交通厅资金上的支持。时任泉州市交通局局长吴群德常常称赞:苏昌培老领导“离而不休”,执着于家乡的发展事业。
在苏昌培的努力下,自2003年起的短短二三年间,先后建成了后吴格至东安、吾顶至大崙头、仙岭至大崙头、长边至东安、仙岭至观山、万斗至汤城、梅林至石狮格等7条计20多公里道路。2006年投入200多万元进行道路硬化,同时发动群众义务投工,当年实现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果园交通网络,大大改善了仙岭及邻近几个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枇杷、桂花产业的发展。

实事之五 建设中华农民体育学园
随着农村科技文化园龙头和阵地作用的进一步发挥,苏昌培开始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推动文化兴村。
永春白鹤拳具有三百多年代代相传的历史,名扬天下。如何将永春白鹤拳发扬光大,成为苏昌培的一大心愿。2003年,时任福建省农体协会长的他,赴京参加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筹备会。返闽后,他向省委汇报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将于2008年在泉州召开,并适时提出推永春白鹤拳参赛并在仙岭建一个比赛点,获得省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在他的牵头推动下,2006年,投资260万元的中华农民体育学园及投资200万元的永春白鹤拳科研学园暨新农民培训中心等顺利动工,并于当年9月完成主体建设投入使用,同年10月承办了全省民间武术表演赛。文化园也因此升格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一个机构点。
而今,行走在美丽壮观的中华农民体育学园,很难想象当年开拓者的艰难。单建设用地一项,即挖山填溪创奇迹,通过铲掉一座小山头,并在溪里埋设190多节直径2米和180多节直径1.5米的水泥管、填土3万多立方造地,硬是开垦出6000平方米的平地,作为建设用地。当时美岭集团董事长苏新添到仙岭村拜访苏昌培先生,深受感动,为新农民培训中心教学楼建设慷慨捐资20万元和50吨水泥。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华农民体育学园”八个大字,就是苏昌培请全国农运会主席陈耀邦题写的园名。
令人深感惋惜的是,壮志未酬身先逝,苏昌培于2008年10月21日逝世,未能出席他为之付出心血的、于2008年10月26日在泉州市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未能亲眼见证永春白鹤拳在中华农民体育学园结出的丰硕成果。
令人欣慰的是,后人为实现他的心愿仍在继续努力。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苏昌培子女们的大力支持下,永春职专和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白鹤拳教学点先后落地中华农民体育学园,并取得显著的办学成效。教学点升级建设“白鹤拳体育学院”正在积极推进,仙岭村文化体育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新机遇,将形成融“科技、文化、体育”于一体的文化兴村大格局。
苏昌培离开我们已有十二年多,但他在家乡含辛茹苦坚守十载春秋,矢志不渝地探索未来乡村建设,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先河,为当代中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留下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

来源:《党的生活》2021年第7期
作者:苏金茂 苏涛 李锦辉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