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海西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主要矛盾(2)

时间:2009-12-11 11:58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06 作者:课题组 点击:
四、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一)农村公共品需求强烈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村公共品。首先,建立农村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大量公共品。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技

(一)农村公共品需求强烈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村公共品。首先,建立农村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大量公共品。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对完善的农村教育和培训体系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基本的工业水、电、气等设施,信息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等公共品。其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大量农村公共品,特别是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品,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等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公共品。增进农民福祉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巨大差距。第三,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大力完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要求强化和完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职能来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
与农村公共品强烈需求相比,则是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与低效,这是当前农村发展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
首先,总量不足。受现有的城乡公共品供给机制的制约,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至今还没有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品,农村大部分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基本上来自于村集体和农民自身,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生产性基础设施为例,2000-2004年,全省第一产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呈下降趋势,2004年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仅为2000年的一半,而同期全社会基本建设总投资额却翻了一倍,投入不足,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根本无力支撑起整个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4]
其次,结构失衡。一方面是地区失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除了少数农村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政府,如我省的晋江、石狮、厦门等地政府,能够以公共资源提供基本公共品外,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很难提供农民所需要的公共品,再加上农民自身供给能力不高,导致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失衡;另一方面是供给结构的失衡,由于现行的农村公共品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公共品供给模式,公共品的供给不是由农村居民自身来决定,而往往取决于决策者的偏好,或是上级的指令决定等,以外部驱动为主的农村公共品的提供方式,容易与实际需求造成偏差,造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失衡。
第三、效率低下。部分由政府垄断经营的农村公共品,引入市场机制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产生资金浪费和挪用,项目预算和审计流于形式等现象,加上公共品供给的具体内容和制度建设落后,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公共品的质量欠缺问题尤为明显,大大降低了公共品的供给效率。而由农民自己提供的农村公共品与城市公共品相比,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如一些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和农村水电、道路等,由于缺乏管理,使用效率不高,而且容易被人为的破坏。
增加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是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改变公共品供给“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统筹城乡供给,将重点放在农村,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品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根据公共品属性来改革公共品供给方式,适当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公共服务的供给转移给企业、民间团体来运作,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灵活性。
(一)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才能更好推进新农村建设
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国我省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当前“三农”问题的突显是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也只有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中得到解决。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是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机联系的两大任务,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只有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才能提高我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才有力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方面的支撑;也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空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目前我省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还不足以完全带动整个农村的发展。首先是工业化的水平还不够高,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小、资源约束加剧、工业部内部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制约瓶颈。仅从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05年我省是87.4%,低于山东(89.6%)、江苏(92.4%)和广东(93.7)[6]。其次是城镇化水平还较低。国外发达国家城乡人口的比重为41,而2005年我省城镇化率为47%,即使达到2010年规划的52%城镇化率,农村还有1825.72万左右的居民,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60%,农村也仍有1414万左右的居民[7]。农业向非农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变还需要较长的过程,只有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不断提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能力,借助工业化、城镇化的外力推动农村自身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农村发展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矛盾依然突出
建设新农村,实质上是要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过程中促进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协调与共同发展。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长期的城乡二元格局和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的作用,导致目前城乡之间要素得不到合理双向流动和配置,城乡在产业和建设方面仍存在一系列矛盾。
一是农村与城镇产业发展间的矛盾。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耕地转化为工业用地以及资金等各种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资源是以不合理价格或过度向城市流动,必然制约农村产业的有效提升和城镇产业向农村转移,进一步扩大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2004年我省农民收入来自三产的比重分别为60%15%25%,农村产业内部不合理[4]。农村产业没有提升,二、三产业比重低,就难以与城市产业衔接。另一方面,农村滞后的基础设施,城乡产业在投资政策等软环境的明显差异,如果没有改善,也难以使城市资源要素引入农村,难以吸引和支撑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城市产业不愿也较难在农村落地。
二是农村与城镇建设间的矛盾。有的有放弃农村的想法,等待完全城镇化来带动农村。但是,如果农村长期得不到建设,农村就会越来越凋弊;有的完全按城镇模式来建设农村,没有正视我省区域差异大,沿海和内地城镇化和农村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农民承受能力不一,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建设内容要求,不仅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
新农村建设过程要妥善把握好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矛盾。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根据城乡二元结构现实情况和发展阶段,解决农村与城市产业发展不衔接的问题,重构农村的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分类推进新村的建设,使其与城镇建设协调。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工业化,提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通过建设好城镇化带动农村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城乡的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进农民福祉,使他们过上等值不同质的现代生活。
(一)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
当前我省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从1979年的2.691,扩大到2005年的2.771;城乡消费水平也继续扩大,农村居民消费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1/3,教育事业发展差距大,教育方面全省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达65.4%的水平[8];在医疗方面,农村卫生预算支出仅占政府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3,受投入不足的影响,农村医疗点、卫生人员也在不断下降,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差异显著,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131[3]。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城乡关系和利益、涉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涉及资源的分配和生态的平衡,也还涉及到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建设新农村,需要从统筹城乡的高度,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城乡分割、城乡之间要素分配不均、农村管理方式滞后、农村发展缺乏活力等问题。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转换滞后
制度化的城乡分割,加剧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分化,不仅阻隔了人口和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差距,带来城乡在经济、教育、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利益差异,而且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处于政权中心的是城镇居民从二元体制结构中获得了更多的比较利益,具有维持这种制度体制的强烈动机,这使得在突破二元结构的进程中始终未能有大的进展,反而不断间接在强化我国农村——城市二元分化的社会格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本割裂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往整体化方向发展,相反,城乡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并在衍生变异过程中产生新的二元结构。一是二元结构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行政主导型”逐步演变为“市场主导型”。二是城乡二元结构正在不断突破区域特征,扩展到城镇中,出现如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二元对立。这种衍生的新的二元结构与旧的二元结构交织在一起,矛盾越积越深。
而统筹城乡发展中体制的滞后,促使农村发展滞后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侵害,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体制机制的滞后,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面临着重重困难。统筹城乡发展,就要突破城乡发展中的种种制度性障碍,改革旧的城乡二元结构下落后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这些矛盾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进。要统筹兼顾,把握并处理好建设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发展、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资源存量不活与增量不足、公共品供给与需求、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机制滞后等主要矛盾,使这些矛盾内部之间以及矛盾之间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价值取向达到一种新的优化平衡,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拓展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省统计局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05年福建省经济运行及“十五”完成情况[EB/OL].http://www.stats-fj.gov.cn/xwfb/0200602280042.htm. 2006-02-28.
[2] 福建省农办,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科技厅,建设厅,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局,妇联. 20042010年福建省农民工培训规划[Z]. 2004-04-12.
[3] 潘弘图.福建省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04-107.
[4]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 福建省统计局.“十五”期间我省GDP运行情况分析[EB/OL]. http://www.stats-fj.gov.cn/tjfx/0200605240028.htm.2006-05-10.
[6] 陈国宏,李克军.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评价与比较分析[J]. 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 (2): 14-19
[7]福建省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房地产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建房[2006]52号[Z]. 2006-06-16.
[8] 福建省统计局.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问题[EB/OL].
 
 
主要执笔人:郑庆昌   王阿娜   张丽萍  江化开
课题总指导:苏昌培
课题总负责:曹德淦
课题承担单位:福建省特色研究会,福建省人大农经委,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郑庆昌   江化开   宋国林   陶陆军
课题成员:陈世泽  郑金贵  陈冬  黄建兴   陈宜安  陈启锋   孙婷婷   檀云坤   张宝华      熊明根   吴兴南   吴声怡   陈清福   郑晓梅   蔡雪雄   夏文顶   潘扬彬   王阿娜  苏金福   张丽萍   翁标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