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建设海西新农村的价值选择(3)

时间:2009-12-11 11:53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05 作者:课题组 点击:
(三)以增量资源激活存量资源 1 、激活环境资源 我省特别是农村的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开发潜力很大。激活农村环境资源,保护是核心,治理是重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按照
(三)以增量资源激活存量资源
1、激活环境资源
我省特别是农村的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开发潜力很大。激活农村环境资源,保护是核心,治理是重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从源头开始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护饮用水水源。解决农村环境突出的问题,以防治土壤污染和农村饮用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2、激活产权资源
各地新农村建设最现实、最迫切也最困难的问题是,建设资金从何而来?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责无旁贷,但激活农村的产权资源,赋权予农村资产,加速推进农村资产资本化进程则极可能是现阶段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难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明晰农村资产产权,通过赋予或拓展农民财产以新的权能,减少对农民使用其财产权利的约束,从而增加农民财产的市场可流动性,降低其交易风险,提升其市场价值,并通过市场中介将农民手中固化的各类财产转化为流动的资金或资本,用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3、激活土地资源
当前,农村土地存在抛荒率高,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引入市场机制,适度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流转,促使农民的土地资源利益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不受损,使得农民的土地资源利益变成活的资源,方便其变现。逐步推行用市场管理手段合理规划、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土地的招标、拍卖,实行“阳光交易”。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化运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激活土地资本的潜力。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的整体功能,把经营土地和规划、保护、开发、利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经营中保护,在保护中经营,实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本的“双促双赢”。
4、激活劳动力资源
激活农村劳动力资源关键是培养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通过城乡人力资源要素互动,充分激活农村的人力资源。政府在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和激发农民的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始终把培育农民积极向上的新理念和自信心,培育农民作为主体所需具备的能力作为主导的指导理念,用政府主导这一外生性力量激发农民内在发展的力量。运用政策调节、说服教育、引导示范等综合方法来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建立多维度的培训教育体系,通过专家带动、企业带动、村镇建设带动、产业带动等多种渠道培养新型农民,让他们成为发挥主体性作用的领头羊,进而带动其他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激活农村的劳动力资源。
5、激活文化资源
政府推动要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规律以及发展需求和过程,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体现地方特色,特别是尊重农村的习惯、习俗、惯例,注意研究和引导这种习惯、习俗、惯例,避恶扬善,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力。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民间文化组织,尽可能在只要较少投入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满意度,并因此使农村成为农民出得去(进城),又回得来的场所,成为农民可以过上温饱有余,闲暇有意义,人际关系良好,未来预期明确的现代化进程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从自身发展到外力推动促进内源发展,对各种资源的整合与盘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征,也是通过增量资源来激活存量资源实现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的价值选择。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树立大资源观,以拓展增量资源,以增量资源激活农村存量资源,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三、以平等、互动、共福为目标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一)构建平等公平的城乡关系
   农民能够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等值不同质的现代生活,其前提是城乡之间是平等与公平的,城乡不再分割分治,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乡实现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过程并不是城乡资源的统分统配,而是通过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改革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公正的城乡经济社会关系,使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在法律和事实上都平等平等、公平的城乡关系构建,关键是要扭转长期形成的和现实中被扭曲的城乡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创造城乡在机会和规则上的平等与公平关系,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平等投入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使城乡居民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共创、共享现代化成果。
(二)构建互动互促的城乡关系
新农村建设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新阶段农村的发展对工业和城市发展不再起重大作用。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不仅是从农村发展考虑,同时也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战略高度出发。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环境的角度看,新农村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只有农村的发展才能促进城市更大空间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稳定,才有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互动互促的城乡关系,就是要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要建立城乡之间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互相衔接;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与衔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要推进城乡文化相互渗透,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从基础设施、产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构建互动互促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三)构建和谐共福的城乡关系
城乡差距是造成农民福祉缺失的根本原因。新农村建设,重点是要考虑如何消除贫富差距,特别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在不降低社会总体财富的情况下,提高穷人的致富能力,使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许多要素, 获得与城市居民价值相近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共福的城乡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要通过科学政策导向和有效的制度安排,让各种资源配置得更合理,让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让城乡不同群体更公平地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增进农民福祉。
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对农村发展做出战略性部署。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代化进程中,防止农业过度弱化、农村凋敝和农民贫困,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和共同发展,构建平等公平、互动互促、和谐共福的新型城乡关系。
 
[参考文献]
[1] 黄有光. 福祉经济学[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10
[2] 刘汉,翟鹏. 南张楼村的“巴伐利亚试验”[J]. 中国经济周刊,2005,(37):14-19.
[3] 江化开,郑庆昌.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维度:增进农民福祉[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1-5.
[4] 潘绣文. 福建领导干部海西新农村建设专题研讨班结业[EB/OL].
 
 
主要执笔人:江化开  王阿娜  宋国林  苏金福
课题总指导:苏昌培
课题总负责:曹德淦
课题承担单位:福建省特色研究会   福建省人大农经委   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郑庆昌  江化开  宋国林  陶陆军
课题成员:陈世泽  郑金贵  陈冬  黄建兴  陈宜安  陈启锋  孙婷婷  檀云坤  张宝华  梁栋   熊明根   吴兴南   吴声怡  陈清福   郑晓梅   蔡雪雄   夏文顶   潘扬彬   王阿娜   苏金福   张丽萍   翁标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