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叔明研究员 林其屏研究员 郑庆昌教授 陈冬博士 张文彪研究员 吴声怡教授 吴兴南教授 王耀明博士 陈清福兼职教授江化开兼职教授 陈延锋兼职教授
返回首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取向:等值不同质(2)

时间:2009-12-08 11:54来源:未知 作者:江化开 王阿娜 点击:
(三)法国的农村改革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来法国农村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在土地集中基础上推动农业机械化。到 70 年代,法国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尤其是 1960 年出台了法国农业指导法,其中一项
      (三)法国的农村改革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法国农村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在土地集中基础上推动农业机械化。到70年代,法国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尤其是1960年出台了“法国农业指导法”,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各级政府成立“乡村设施和农业治理协会”,这个协会就是土地整合的专门机构,通过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的支持,用高价收购农民手中零碎的土地,将其重新划分整治,使之成为适合现代大农业运作的土地资源,并最终将这些土地资源有选择性地出售给就近较大的农场主。在土地集中的基础上,法国政府又出台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到70年代,法国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二是大力发展一体化农业。三是注重完善农村教育、科研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四是实施农业保护政策。[4]
(四)德国的“等值化”新村建设模式
城乡等值化”是德国新农村建设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是指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更新等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实现与城市生活相同等值的目的。“城乡等值化”建设最早从德国巴伐利亚州开始,包括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开发农产品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很多项措施,通过改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生态农业,保持传统文明使农民与农村共同发展,因此被称为“巴伐利亚经验”,以后逐渐向其它州和国外传播,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新农村建设要追求“等值不同质”的价值取向
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提出的“在农村地区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城乡等值化”理念,在德国巴伐利亚州试验成功,已经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并从1990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向。城乡等值化的理念适合于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只是,国度不度,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我们需要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一)追求“等值不同质”的新生活是现实的、长远性的选择
1、追求“等值不同质”的新生活是现实选择
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改善,是新农村建设所有工作、所有努力成果的最终体现。城市的发展,代表了现代文明进步的方向,但从现实来看,城市与农村之间,农村自身之间,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别都非常明显。农村照搬城市的生活标准和生活方式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追求“等值不同质”的新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等值”,是指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土地村庄,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公共服务,完善治理结构,使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许多要素, 获得与城市居民价值相近的生活质量。[5]“不同质”,是指这种“等值化”的农村生活, 不是城市生活的简单“翻版”和“同质化”,而是从各地的实际和传统出发, 逐步形成一种现代化特征与各地农村特色兼备的生活方式。[5]当前农村与城市发展水平不一样,农民与市民生存环境不一样,对幸福生活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把“等值不同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生活的追求,用现代文明要素来提升农村生活水平,优化生活方式,这是基于各种客观条件差异,在新农村建设面临各种资源矛盾特别是资金不足情况下的最优选择。
2、追求“等值不同质”的新生活是长期性选择
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长期性任务。扭转城乡发展不平衡,改变农民幸福感缺失的状态,让农民与城市人共享现代化成果,获得与城市人等值的生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与城市长期并存状态下,农民与城市人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不一样,意味着“等值不同质”而非完全“等值又同质”的生活也必将是长期性的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为农村发展不断注入资源,改变过去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不断增加农村生活的“值”,缩小与城市“值”的差距,增进农民福祉。正像在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负责“巴伐利亚试验”的维尔克先生说的那样:这是一项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长期事业。
(二)“等值不同质”中“等值”的三个重要维度
当前,基于中国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农民劳动力外流严重的现实情况,“等值”主要应强调以下几个维度。
1、就业机会的“等值”
就业机会的等值是前提,是重中之重。“等值”最重要的内容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走好农村工业化的路子,依靠非农产业致富。从日本、韩国、法国和德国的新村建设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还是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导,都旨在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让农民获取与在城市就业类似的收入。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产业优势和信息优势,因此对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具有强吸引力。为了防止农村人口外流,就要把农村建成不亚于城市的强磁场,把青年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区,磁场的吸引力在于产业,必须立足本地区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20065月至6月,叶敬忠带领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在分别位于中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的四个省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农村调查。他们调查统计发现,在什么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方面这一点上,46.8%的农民认为是生产发展,34.3%的农民认为是生活宽裕,4.7%的村民认为是乡风文明,8%的村民认为是管理民主,仅有6.5%的农民认为是村容整洁。对农民来讲,生产发展了,他们的就业就有着落,收入就有保障了。[6]
2、教育机会的“等值”
教育机会的等值是关键,是长远之计。教育机会的“等值”意义不仅是避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必然选择,也是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性作用的要求。首先,教育机会的不等值使得农民在就业机会和收入方面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而且有恶化的趋势。其次,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唤醒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提高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日本、韩、法等各国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技术研究、培训、推广体系,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日本造村运动的最终目标是“造人”。为了培养人才,政府无偿开办了很多补习班并派遣讲师讲授课程。韩国新村运动中,政府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如京畿道政府把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才能列作一项重要政策,由政府斥资成立农协大、农业专业学校等农民教育机构,在园艺、畜产品等方面开展农业经营谘询,开设经营诊断、生产技术、销售、财务会计等实用课程。法国农民培训经费来源稳定,既有政府的提供,又有协会的组织,农业高等教育、技术教育分工明确,从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技术员及农业技术工人的培养都有相应的教育机构承担。
3、公共品的“等值”
公共品的等值是基础,是民生问题。城乡分治、二元结构,长期以来不公平的制度安排把农民排斥在主流之外,农民享受不到与城市相当的公共品服务,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日本的第一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建设了一批农村公共设施,第二次新村建设重点强调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出了“把农村建成具有魅力的舒畅生活空间”的目标。韩国第一次新村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农村基础建设阶段。基础设施差异是城乡差距的主要体现,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前提。当前,要立足农村产业发展实际,配套建设相应的生产基础设施;立足农民生活习俗,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满意感,增进农民福祉。
日本第二次新村建设中就提出建立农村保障制度并加大扶持强度,促进农村教育与医疗事业发展。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农民物质和精神双层面,属民生问题。在城镇化、工业化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对于没有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讲,也大多因为农业生产力有限,土地只能解决他们目前的生计问题,起不到保障作用。这是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之一,同时也是农民的心头大患。因病致贫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他们能够想到的养老方式也基本只有“养儿”。物质上没有办法保障,精神上也缺乏安全感,更不用说精神层面的享受,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差距甚大。因此,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等值的保障体系,增加农民应对生活中各种风险的手段,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