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建设海西新农村的战略定位(2)

时间:2009-12-11 11:39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05 作者:课题组 点击:
二、从国内外比较来定位 ( 一 ) 把握基本规律,走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许多国家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有一个城乡差距扩大的过程,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和社会矛盾激化,都采取
() 把握基本规律,走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许多国家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有一个城乡差距扩大的过程,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和社会矛盾激化,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欧洲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法德两国十分重视制度创新,从土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了强有力的支农、护农制度和机制;日韩两国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主体性、政府的引导性比较明显,重视调动农民积极性,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了农村建设从政府主导到农民主导与外力推动再到农村内源性发展的转变。而拉美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市场机制,忽视城乡协调发展,简单地用牺牲农业、消灭农民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两极分化,社会问题突出。
综观国外农村发展轨迹,一方面,城乡差距拉大是个必然的过程;另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是可以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进行的。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深刻汲取国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立足国情,把握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演变的规律,解决当前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走中国特色的城乡平等公平、互动互促、和谐共富的城乡统筹之路[2]
() 结合区域实际,突出特色与实效
国内各省市在推进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农村建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从区域发展阶段、做法和本质特征看,大体可归纳为城乡一体化推进型、特色产业驱动型、人居环境改造契入型、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型四种模式。采用何种模式,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制度环境、人文历史等多种要素和农民关心的重点、难点。比如,经济发达的长、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广大城郊地区,侧重加快城乡一体化,实施城乡统一发展规划,重点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品在农村的覆盖问题;资源优势明显、传统产业鲜明的地区,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传统农区,受经济实力、产业优势、农村资源外流等所限,普遍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素质、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等入手吸引农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则是从最基本的脱贫致富出发,解决农民基本需求。
与中西部一些地区相比,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位于海峡西岸,是中央要求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三农”发展基础比较好、新农村建设条件比较优的省份之一。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立足省情特点,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福建特色,从制约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入手,从解决农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讲求实效,分类推进,实施好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海西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
() 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海西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当前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6%,但52.7%的人口却还在农村[3]。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新农村建设,既是海西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西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把农村的发展纳入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盘中,本身就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在要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新农村建设有成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就会有进展。
() 海西区建设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新农村建设需要“多予”。2005年,我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560.07亿元,人均GDP达到18557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2.6∶49.2∶38.2[3],非农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总体上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能够给予“三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财力、政策、机制等多要素注入到农村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支撑。
() 融入全局、着力农村,统筹互动、持续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九大支撑体系都与农村息息相关,新农村建设如果就农业而农业,就农村而农村,不仅发展不足,内涵也有限。把新农村建设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融合在一起,有机衔接,共同推进。立足多予,着力解决好“三农”中存在的紧迫问题,着力提升农村的内源发展能力。突出科学发展,推进海西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统筹互动、工农城乡的统筹互动、农村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统筹互动。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紧迫性和长期性的矛盾,既要把握好重点,从最重要、最需要、最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又要立足长远,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扎实有效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N). 福建日报社论, 2006-07-28(1).
[2] 郑庆昌,江化开,张丽萍.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乡关系[J].中国城市化,2006(4)1315
[3] 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006-03-01
 
主要执笔人:郑庆昌  潘扬彬  张丽萍  夏文项
课题总指导:苏昌培
课题总负责:曹德淦
课题承担单位:福建省特色研究会   福建省人大农经委   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郑庆昌   江化开   宋国林   陶陆军
课题成员:陈世泽  郑金贵  陈冬  黄建兴  陈宜安  陈启锋  孙婷婷  檀云坤  张宝华  梁栋   熊明根   吴兴南  吴声怡  陈清福  郑晓梅  蔡雪雄  夏文顶  潘扬彬  王阿娜   苏金福  张丽萍   翁标
 


 
[基金项目] 2006年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闽发改投资[2006]460号。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