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叔明研究员 林其屏研究员 郑庆昌教授 陈冬博士 张文彪研究员 吴声怡教授 吴兴南教授王耀明博士 陈清福兼职教授 江化开兼职教授 陈延锋兼职教授
返回首页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时间:2009-12-07 14:09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4 作者:王耀明 点击:
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体现了福建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福建立足省情、纵观全局、争取主动的重大战略转变,体现了福建把自身发展置于更宽的视野来审视、从更大的战略来谋划,也反映了福建人民谋求更快发展和服务全国大局的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耀
 
       省委在2004年年初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省外境外反响热烈,得到了全省上下了一致拥护。经过近半年的充分论证和集思广益,省委在七届七次党代会上进行了专题研究,作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使这一重大战略全面进入了建设实施阶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遵循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同时还充分考虑到福建发展的时代背景、现实条件、区位优势和竞争需要。它体现了福建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福建立足省情、纵观全局、争取主动的重大战略转变,体现了福建把自身发展置于更宽的视野来审视、从更大的战略来谋划,也反映了福建人民谋求更快发展和服务全国大局的愿望。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不断探索自身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抉择是统领和驾驭全局的最高决策。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从未间断对发展战略的探索,在不同时期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构想。在1981年,提出了“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的战略思想;在1982年,提出了“以智取胜”的发展思路;在1983年,提出了“乡镇企业打头阵”;在1986年提出了“山海经继续念,山海田一起抓”的指导方针;在1991年,提出了“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的战略构想;在1994年,提出了“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口号;在1995年,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发展构想;在2001年,第七次党代会作出了“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部署。应该说每个阶段的战略构想和思路都是立足于福建的发展实际,对促进福建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区域化,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高度依存性的地缘经济。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资源大规模跨国流动,各国经济都被卷入史无前例的国际分工协作之中。同时,遍布全球的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均加入某一个或某几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成为本世纪世界经济中强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这两种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从国内发展看,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发展迅速,经济区域化趋势明显,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征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明显加快,国家西部大开发使以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正在崛起,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使东北经济区重新焕发发展生机。外部形势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发展思路,适时调整福建发展战略,必须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范围来审视福建的发展和战略定位,构筑超越福建自身发展的大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年来,省委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密联系福建实际,在历届省委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深化“四个专题”调研和实践,相继提出了“四个三”、“四个二”、“六项举措”等,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明确、系统的发展思路。因此,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既是历届省委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也是福建对发展实践的科学探索的结果。
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大局所在、大势所趋、大任所托,它不仅明确了福建的发展方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方略,使福建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参与国内和国际的区域经济分工和协作,而且将有力推动我国东南沿海连片繁荣,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和经济版图的重构;不仅在经济层面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政治层面上对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客观需要。
随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已成为中国未来政治经济十分紧迫而突出的课题。自从李登辉执政后期到陈水扁上台以及今年以微弱的优势连任,台独势力在两岸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文化认同上制造出新的矛盾和冲突,使台海局势随之出现再度紧张和危机,和平统一面临着新的变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归根结底要靠综合实力的增强,要靠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福建面对台湾,有着一衣带水的地缘、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同宗共祖的血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功能性区域。通过建设一个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区,可以进一步密切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提高认同感;可以进一步密切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推动台湾产业从东岸向西岸转移,使两岸经济界互联互动、优势互补,提高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促使台湾主动寻求两岸经济合作和融合;可以通过逐步开放西岸的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业合作,提高台湾农民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增进海峡两岸农民的经济交流和相互了解,削弱“台独”分子在台湾农村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台南地区的政治基础。同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为入岛宣传和配合对台军事斗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需要一个快速发展的海峡西岸,需要一个高度发达和全方位开放的海峡西岸。
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客观要求。
福建地处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交流的“要冲地带”、“两岸四地”的关键联接点、联接两大三角洲中间地段,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有力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台湾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尽管目前两岸还处于分治状态,但在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必须从更大战略来谋划海峡两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区域。海峡西岸具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地区,必然成为大陆和台湾双向物流、人流最便捷的通道,成为承接东岸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两岸经济的对接和融合,将进一步加快两岸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从而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二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我国东部沿海的连片繁荣。海峡西岸地处东南沿海中部,介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加快海峡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西岸地区与两大三角洲产业分工与合作,既可使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国两大经济板块对接、互动有了富有实力和充满活力的中间联接桥梁,也有利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更好地发挥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三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东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提到:从香港到上海是太平洋西岸中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海道。在这个黄金海道,已有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台港澳地区,沿此黄金海道建立中国黄金海道经济繁荣圈,将成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前海峡西岸地区是这一“黄金海道”上的最薄弱环节,这实际上已成为“黄金海道”上的一块“短板”,根据经济学的“木桶理论”,要提升这一“黄金海道”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就必须尽快把海峡西岸这块“短板”拉长,必须加快海峡西岸经济的迅速崛起。(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