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特色论 特色论评介
返回首页

郑庆昌等:特色观视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时间:2009-12-08 12:26来源:《福建论坛》2008年1期 作者:郑庆昌 张丽萍 点击:
四、高举旗帜要坚持内部优化与外部优化协调推进 特色的形成既是共性与个性的相互优化,又是内部与外部优化的相互协调推进。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内外矛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要坚持内部优化与外部优
特色的形成既是共性与个性的相互优化,又是内部与外部优化的相互协调推进。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内外矛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要坚持内部优化与外部优化协调推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推进的应然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既致力于内部优化又注重外部优化的协调推进。面对中国当前在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问题较多;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不协调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改革,促进内部要素的优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既改革,促进内部的发展,又对外开放,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只有内部优化与外部优化的协调,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是追求发展的社会主义,也是主张开放和平的社会主义。这是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但不是一条孤立的道路,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连。通过对外开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和平、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一个重要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存在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种种挑战,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这个日益多样化和竞争进步的全球环境下,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越来越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中国内部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的不确定性,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融入世界,通过优化外部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去维护和优化外部环境,积极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要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全面时刻关注来自外部的各种影响,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从国际上推动建立和谐世界,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促进国内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通过改革,形成内部自我发展的合力,并提高与外部环境互促互动的能力。
 
以特色观的视角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意义不仅在于以特色的理念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更本质的目的在于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和持续的答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继续向优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优化、自我完善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新的历史征程必有新的发展特色,我们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与时代要求,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方面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个性优化,内部质与外部环境的优化协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z] .2007.10.15
[2] 苏昌培.特色论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9-19
[3] 郑庆昌.新概念哲学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35-36
[4] 刘海涛.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N].人民日报 2007-07-04(09)
[5] 董德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三次转变[N].南方周末  2007-10-25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福州天元创业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2)
 


作者简介:郑庆昌,男,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张丽萍,女,福州天元创业研究所,经济师,硕士生。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