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特色论 特色论评介
返回首页

郑庆昌等:特色观视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09-12-08 12:26来源:《福建论坛》2008年1期 作者:郑庆昌 张丽萍 点击:
特色是事物最优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向,形成于共性与个性的相互扬弃优化和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协调优化过程中。特色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佳生存方式与最优发展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特色观视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郑庆昌   张丽萍
 
 
 
摘 要:特色是事物最优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向,形成于共性与个性的相互扬弃优化和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协调优化过程中。特色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佳生存方式与最优发展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双向优化互促,坚持内部优化与外部优化协调推进。以特色观的视角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意义不仅在于以特色的理念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本质的目的在于探寻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答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继续向优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特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优化
 
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鲜明、完整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1]高举这面旗帜,既要在理论上深化和丰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从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特色论》(苏昌培主编,1992)认为,特色是从特殊中分化出来的哲学概念。特色是区分优质和非优质事物的规定性,是人们认识优质事物的根据,它表达了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倾向性,代表着事物发展和进化的方向。[2]
特色的形成,实质上是创新选优的过程,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不断改变内外部各种不协调、不完善的状态,克服非优质因素,建立起“最佳稳态”,处在最优化的状态。特色不仅是特殊,还在于超越特殊性,是事物质的自优化的结果,是成熟的标志。[3]特色的形成,仅仅表征事物特色在特定时空坐标中内在的优质规定性,并不意味着特色的这种稳态就已尽善尽美。特色不是凝固、僵化、永远不变的,其自身也有一个形成、发展、演化的过程。特色是动态的,与特定时间、空间、条件相联系,有一个从特色的不完备、不充分、不完善向充分完善、充分发展的过程,从而不断提高特色的水平。特色的形成到发展是个持续创优的过程,通过质优化,产生特色,促成新特色代替旧特色。这一过程,同时表现于两个方面的运动:一是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继承扬弃与相互优化;二是事物内部的质的自身优化并与外部环境相协调优化。事物通过这两个主要方面的运动,在一定时空域内实现最佳的稳态,达到事物质的新的优化。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直立行走、会思考、有感情,这是作为一般人的主要共性;他与他的不同,在于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思想活动、有着不同的实践阅历,能够积累形成不同的智商与情商,从而表现出独有的气质特征,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不同。不管是共性还是个性,都同时存在着优质规定性和非优质规定性,正如一个人,他既有优点,也不可避免有缺点。事物的属性要得到最优,必然要选择,要扬长弃短。一个特色的事物,是优质事物,就一定是集共性和个性两方面的优质规定性于一体。[3]特色的产生,总是对共性和个性规定性的同步优化,是个相互扬弃的过程。共性要在个性的不断创新探索中,对共性中的非优质因素、消极因素、非合理因素进行抛弃,促成共性的发展深化;个性也要在共性的指导下,发扬个性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发挥个性的潜力,在保持质优化而不是质变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提升,使特色更加富有。
同其他事物的产生一样,特色的形成、优质事物的产生,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事物的优质规定性是特色形成、优质事物产生的内因;事物所处的优化环境或创造一个优化的环境是特色形成、优质事物产生的外因。特色是事物的最佳稳态,除了事物自身的内部相互优化外,还要促成事物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协调优化。特色的形成,意味着实现了事物系统内部之间与外部之间物质能量,信息良性循环,能够发挥系统的最佳功能。特色是内部质优化与外部环境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质优化和环境优化内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实现。通过积极对付、协调外部环境和内部的种种变化,特色的事物自组织力量与自优化力量得到了增强,从而能够不断提高特色的水平。(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