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论》前言
苏昌培
历史的长河,总是沿着文明优化的方向奔腾前进。古老的中国,在挣脱了原始社会的樊篱,奴隶社会的锁链,封建社会的桎梏之后,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今天,历史又义无反顾地扬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风帆!
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念。为之欢欣的亿万人民,在分享“特色”带来的变化时,也渴望理解“特色”究竟是什么?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是什么?正基于此,我们对特色理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开发,不仅从历史的广阔视野,而且从活生生的自然、社会和个人实践经历的变化角度,探索和回答特色及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
世界是在混沌与有序、稳定与动荡、平衡与非平衡、决定与随机过程并存中发展演化的。差异、随机与选择是世界进化的方式。特色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个目的性过程。特色看似平常,却独出于众;貌似普通,却是时代的精深学问。它既是哲学上的崭新命题,又是社会学上最深奥广博的软科学;既是科学发明与创造的永恒动力,又是真、善、美的崇高追求;既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教科书,又是现代政治家决策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总之,世界在寻求最优生存环境,最优的存在方式和最优的演化方向,世界就离不开特色。
中国是个富有特色的国家,也有过鼎盛时期的辉煌。在那遥远的雄汉盛唐年代,中国人以宽阔的胸怀拥抱了来自印度、阿拉伯、甚至是地中海的各种文明,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和文化。从汉朝张骞通西域到明朝郑和下西洋,其间1600多年,中国从未停止向外输出文明。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在进行了数十年严谨的考证和研究之后,告诉世界:世界的今天,得益于中国的昨天。因此,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诞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可以说是挟中华民族领先世界千年之雄风,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精髓,开社会主义运动之新纪元。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与党中央一道坚定而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向历史、向未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前面仅仅加上了“特色”二字,成了新中国历史的又一个伟大起点,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
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新体制,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求。10多年来,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填平了横亘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饥饿大峡谷,实现了帝国主义曾预言我们无法实现的温饱大跨越;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人做了一个半世纪的工业现代化的梦,成了现实的希望,而改革开放的大潮,又使现实超越了祖先的梦想;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奇迹。历史包袱格外沉重的中国人民,像行星坚信自己的轨道一样,坚信走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能够使中国重新崛起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与世界对峙,它要我们投入世界,与世界共忧,思人类所共思之题,创人类尚未创之业,解人类仍未解之谜。作为在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第一线的我们,深感不能安于做勤劳地播种与收获的耕夫,而还应当放开眼界、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添砖加瓦。由此,编写“特色论”的强烈愿望在我心头勃发。然而,也伴随着相关的念头: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资本主义的卫道士们正额首称庆,妄称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在“特色论”理论上的探索会不会引起人们的责难和非议?中国正处在一场大变革中,“特色论”能否准确地把握变化,使这一理论为现实的改革和创优服务?困难与风险同在,理论的困惑与贫乏并存,这是我们在写作“特色论”过程中所痛切感受到了的。
燃烧的是热血,不屈的是信念。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国庆讲话中的一段话,鼓舞了我们探索真理的勇气。“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迂回和曲折,但是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仅仅看见某些旋涡逆流而看不见历史长河的奔腾,只能说明观察者的政治短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一个决定性阶段”。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等南方省市时的讲话,又为我们研究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既探索了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又揭示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既研究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又研究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大趋势,及其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既注重对现实特色的考察,又注重用特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有特色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有认识和创造特色方法的借鉴。求知的渴望和改革的热情为我们催生,但由于时间仓促,水平局限,良好愿望不一定能产生满意的结果,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但我们的原动机在于:对特色理论问题进行初浅的尝试,为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同志提供一块基石,让邓小平亲手点燃的特色社会主义火炬,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光耀中国的明天,光耀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
(本文原载《特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