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特色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发展

时间:2013-03-31 12:10来源:未知 作者: 点击:
特色,代表着活力和竞争力。特色理论为区域发展的实践探索提供新的智慧、理论基础与方法。区域发展特色,是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推动区域发展的智慧和艺术。以特色的视阈探寻区域发展之道,尝试建构区域特色发展理论,深化认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特

 

本篇发表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特色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发展

张丽萍1,周世举2,郑庆昌1,3*

(1.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2.福建省科技厅;3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 特色,代表着活力和竞争力。特色理论为区域发展的实践探索提供新的智慧、理论基础与方法。区域发展特色,是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推动区域发展的智慧和艺术。以特色的视阈探寻区域发展之道,尝试建构区域特色发展理论,深化认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特色,探寻有效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发展的路径,促进福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国家战略意旨的实现。

[关键词] 特色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发展

 

 

特色是事物独特的优质规定性,人类社会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不断创新优化中实现的。特色引领和推动着人类更好地认识事物规律、更有效地改造事物。国家对区域的发展,特别是对沿海区域的新一轮战略部署,进一步释放了区域合作与竞争发展的潜力,区域发展竞显特色。谋求特色、培育特色、创造特色、发展特色,作为一种区域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更加深入人心,正成为区域竞争的智慧。追求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经济区”)的发展就能赢得活力和竞争力,就能在更大的空间和持续发展的时间中占领先机和主动,更好地实现国家战略意旨。

一、特色论

(一)特色

2012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20年前,福建的一批专家学者在对小平南方谈话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创新性地把“特色”上升到哲学高度,创立了关于特色的系统理论——“特色论”,出版了《特色论》,并运用特色论进一步理解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得到了邢贲思、汝信等国内著名专家的高度肯定。

特色,不仅是特殊,不仅仅是差异的体现。黄家骅教授认为,对特色的理解,不能世俗化,特色是很崇高的理念和价值观。特色,意指特别出色,是事物的优质规定性,是事物的最佳生存方式和引领事物演化发展的最佳方向。《特色论》认为,特色是从特殊中分化出来的哲学概念[1]。特色是区分优质和非优质事物的规定性,是人们认识优质事物的根据,它表达了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倾向性,代表着事物发展和进化的方向[1]。特色,代表着活力和竞争力,是事物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维系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正是在波澜壮阔的特色中孕育、成长、前进。

特色的外在表现丰富多彩,但作为事物的优质规定性,至少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导向性。特色内在蕴涵着人的真善美价值取向,在人的实践发展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左右人的实践决策选择,影响人的实践结果。2)系统性。事物是一个由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系统所展现的整体特色不等于各子系统特色的简单叠加,而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优化所产生的新的优质。特色是系统集成优化显现的独特优质性、最佳稳态。3)动态性。特色是动态的,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是事物的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内外部条件在动态发展演化中不断优化的过程。特色,不是凝固、僵化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时间、空间、条件中不断传承、扬弃和优化。4)稀缺性。特色的存在,与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相联系,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是独一无二的,这种难以完全复制的稀缺优势属性是成就事物特色发展的竞争力所在。

(二)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事物优化发展的过程。

特色的形成发展是局部优化与整体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特色,是事物作为整体而展现的优质规定性。作为事物整体形成的最佳稳态,特色的形成发展,意味着系统的局部与整体有机协调,整体为局部的优化提供起点与保障;局部的优化促进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佳发挥,整体特色水平的提升。

特色的形成发展是事物共性和个性相互优化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事物的特色,集共性和个性两方面的优质规定性于一体。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是共性和个性的同步优化,是个相互扬弃的过程[2]。共性要在个性的不断创新探索中,对共性中的非优质因素、消极因素、非合理因素进行抛弃,促成共性的发展深化;个性也要在共性的指导下,发扬个性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发挥个性的潜力,在保持质优化而不是质变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提升,使特色更加富有[3]

特色的形成发展是事物内部与外部协调优化的过程。同其他事物的产生一样,特色的形成、优质事物的产生,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事物的优质规定性是特色形成、优质事物产生的内因;事物所处的优化环境是特色形成、优质事物产生的外因。特色的形成,意味着实现了事物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自身内部之间、外部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良性循环,能够发挥系统的最佳功能。特色是内部质优化与外部环境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质优化和环境优化内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实现。通过积极应对、协调外部环境和内部的种种变化,特色的事物自组织力量与自优化力量得到了增强,从而能够不断提高特色的水平。

(三)特色的认识与创造

认识与创造特色是一个创新选优的过程。通过认识与实践的创新优化,发现事物发展独特的优质性,并通过系统的集成优化使事物充满活力和竞争力。

一个人有了特色才精彩,一个区域有了特色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一个民族有了特色才能崛起,一个国家有了特色才能持续繁荣。特色不是事物与生俱来的,特色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特色,有效创造特色——这是一个主动追求特色、积极发掘特色、努力创造特色、持续发展形成新的特色的过程。对特色的追求,既要考虑历时性的优质元素的积累与传承,又要考虑共时性的矛盾解决,更要立足于引领未来发展。特色的创造,是一个创新优化的过程,需要在时间进程与空间维度中持续提升特色的水平。

认识和创造特色,就是要不断促进局部优化与系统整体的协调优化,促进个性和共性的相互优化,内部与外部的协调优化,加快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二、区域发展要走特色之路

(一)区域发展新形势

“十一五”以来,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一系列战略规划部署,推动着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构与优化,加快了经济区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国家对区域发展做出了新一轮的战略部署,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十几个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指导意见。在新的国家区域战略部署下,区域发展潜力正在不同程度地被释放,战略谋变,格局生变,特色凸显。区域发展呈现出如下新趋势与特点。

1.区域的发展越来越直接地受到外部大格局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度融入世界,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动加深。国际政治变局、经济走势,都不仅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重组,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产生的重大冲击,再一次证明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下,区域的发展无法独善其身。

2.竞争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新一轮国家区域战略部署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加深入而激烈。区域未来的发展不仅依靠比较优势,更取决于竞争优势。从土地、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资源的竞争上升为战略层面的错位竞争,推动着区域发展融入到更大格局中去争取资源的更优配置和空间的拓展,推动着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打造发展的竞争优势,特色取胜。

3.行政区经济正加快向经济区经济转型发展。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跨行政区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热潮持续升温。国家新一轮区域战略部署深度推动着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重大转变。强化经济的内在联系,强化市场配置要素,强化开放合作,成为区域发展更加迫切的要求;同时,对政府服务市场、统筹协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突出结合主体功能区要求布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对区域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强。国务院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区域发展布局需要更加突出与主体功能区的结合,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按照区域的功能,通过促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等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使区域分工更合理、竞争更有序、合作更有益,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5.区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错综复杂。随着我国经济转变、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推进,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历时性问题与共时性矛盾缠绕、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区域发展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更难以把握。

总之,区域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国际化、更加市场化的趋势,面临更大约束的资源环境、更加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挑战。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区域未来发展更要走特色发展之路。

(二)区域发展的特色之路

特色论为人们在复杂系统中认识优质事物发展规律、把握未来、驾驭现实提供了新的理念、方法与导向。把特色的理念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信念、谋划区域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区域特色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政策措施、领导区域发展的实际能力,对于引领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区域特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区域特色发展,本质上是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实现符合区域特点的科学发展。其价值在于能够支撑区域在更大空间、更长远发展进程中保持和提升发展的活力与竞争力,在比较优势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形成的区域发展特色,是区域参与全球化的资本,推进区域发展的坐标,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区域特色发展的基本路径如下。

1.区域整体优化与局部优化协调互动。任何一个区域作为一个系统整体,都包含了作为子系统的局部。区域局部的发展,都只有在整体的格局中定位才能争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局部的优化要服务于整体的优化。区域发展特色不是局部特色的叠加,而是由各局部的特色集成优化显现出区域整体优势;通过重点局部的突破,促进整体优化。区域特色发展,既要打破区域内部的行政区、业态的界限,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又要通过重点领域、重点部分的突破,集成局部的优势,从而形成区域整体的发展特色。

2.区域共性优化与个性优化的协调互动。区域的发展,如果仅着眼于自身的问题,不从更高层面上更好地呼应国家与更大区域发展的共性要求,就难以在大局中找准定位、提升地位;如果不紧密结合区域的个性要求,就容易迷失区域自己,难以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区域的特色发展,要在把握大区域、国家全局发展的共性要求中,结合区域的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突显个性特征。科学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不同区域都面临这个共性要求,但不同区域又面临各自错综复杂的环境。区域的特色发展,既要着眼于区域面临的科学发展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普遍要求,又要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实际,着眼于解决科学发展与发展方式转变在区域自身发展中的具体表现问题,促进区域与国家发展主题主线的衔接互动。

3.区域内部与外部的协调优化。区域发展的特色是在内外部环境优化中创造和提升的。任何区域的发展,不仅需要内部的自我优化,还离不开外部环境优化的支撑。区域处在外部变动的大环境中,只是大环境中的一个部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在大环境中的地位不同,区域比较优势不同,获得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就有差异。只有融入到更大的全局环境中去定位,更主动地应对外部环境,才能更好地拓展战略性空间,把握区域发展的机遇,及时识别和有效防范发展风险,促进区域内部自身的优化发展。区域的特色发展,就是要融入到更大区域、国家和全球的大格局中,关注更大空间格局的变化,善于借势、用势、造势,推动区域自身的特色发展。

实现区域的整体与局部优化、共性与个性优化、内部与外部环境优化,推进区域特色发展,关键是要不断创新优化区域发展战略,引领特色实践。区域发展战略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体谋划。区域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主要与次要、内部与外部等一系列关系和矛盾的处理与统筹把握。面对新形势,区域发展既要保增长,又要转方式,特别是我国正处在从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战略层面的把握与管理尤为重要。实现区域的特色发展,关键在于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和区域自身变化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优化区域发展战略,形成符合区域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措施,引领实践。在与国家战略全局衔接、与周边区域互动、以及内部各个领域的协调中,把握战略重点,努力在局部战略特色和关键点特色上寻求突破,推进区域自身的特色发展。

三、海西经济区的特色发展

(一)强化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战略管理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西经济区的构想就已提出,这一构想现已成为国家战略并实施[4]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对海西经济区发展的定位,是引领海西经济区特色实践的战略指向。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使命,不仅承载着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更肩负着实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战略期待[5]。这是国家区域战略部署对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的深层诉求。因应国家战略诉求,海西经济区的特色发展要围绕国家对海西经济区的定位,根据海西经济区建设和主体福建发展进程的变化,强化战略管理,完善战略规划,推进战略实施,使海西经济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重点选择和突破、竞争优势的创造与区域总体战略相协调。

1.推进两岸经济融合中形成两岸共同发展新格局。海西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在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打造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最佳角色。郑传芳教授认为海西经济区将成为“两岸交流先行之区”[6]。这是国家把海西经济区战略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区域战略最本质的目标要求,也是未来形成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最大的亮点和对国家战略最大的贡献。运用、实施好这一战略,是大幅提升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战略资本与潜力的关键所在。加强战略管理,通过“三步走”,形成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最大亮点,使海西经济区在服务全局中凸显发展特色,为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积蓄、创造出新的优势:(1)当前,不仅要着力提升闽台的全面交流,更要努力联合主体福建以外的海西经济区内部其他地区共同以海西经济区的整体形象加强与台湾经济区的交流合作,为未来海西经济区走向海峡经济区夯实基础;(2)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要持续推动海西经济区战略向构建海峡经济区战略提升,努力开展前期战略研究与制定并逐步实施,拓展海西经济区发展空间;(3)更长远的将来,要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形成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为国家、海峡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福建的发展争取更多机会、资源和发展空间。

2.以东出西进增强南北互动。我国东部地区承担着在全国率先发展的任务,在整个东部沿海经济区率先发展中,海西经济区的发展尚属“短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5万亿元,相当于珠三角经济区的67%、长三角经济区的36%[7]。弥补沿海经济发展“短板”,完善全国沿海经济战略布局,是国家对海西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另一战略诉求。审视海西经济区目前的发展,南北有长、珠经济区先行发展的态势夹击与要素虹吸。海西经济区的特色发展,必须立足现实性的问题与未来长远战略拓展,着力战略性突破——以东出引领西进,增强与南北互动。东出——跨越海峡,国际中转。拓展海西经济区的“海向腹地”,打通由台湾进入太平洋的东出大通道,推进从海西经济区建设到海峡经济区构建的进程,形成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新优势。西进——综合通道,腹地拓展。拓展海西经济区的“陆向腹地”,以建设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为吸引力,构建以港口等交通通道为骨架,物流通道、产业通道、信息通道、人流通道、旅游通道等相互促进的综合通道,在更好地服务周边及中西部地区中,拓展海西经济区西向发展的陆域腹地空间,同时也带动主体福建和海西经济区边界地区的崛起。南北互动——以海陆腹地的拓展、海西经济区内不同层次区域发展实力的提升,增强与其他经济区的合作能力。在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中,促进海西经济区后发优势发挥,加快海西经济区边界地区的发展,为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3.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构成海西经济区的20个城市的规模不大,发展差距较大,内部一体化发展程度还不高(表1)。海西经济区作为经济区的本质要求是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海西经济区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不仅将大大增强区域特色发展的基础与能力,也将增强对台的吸引力、凝聚力,为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共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海西经济区的一体化,在空间层面,要加快主体福建内部地区的发展一体化;强化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共同利益,促进主体福建与海西经济区内部其他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海西经济区内不同层次的区域要融入全局中找准定位,加强合作,着力消除跨行政区划政策碎片化的制约,进一步增强合作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选择、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协调性,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利益最大化。

1 2010年海西经济区各市经济发展指标

Table1 Hercynian Economic Zone’s cit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rs in 2010                     亿元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1年)。

海西经济区现在的建设、未来的发展,既要加快做大经济总量,又要加快提升发展质量,面临着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的双重任务,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两难”问题,面临着历时性矛盾与共时性矛盾交织的严峻挑战。历时性矛盾有个消融、破解的过程,其解决需要历时性的机制,要善于把历时性矛盾转化为共时性矛盾来处理;解决共时性矛盾,需要系统性的平衡艺术,要善于在外部空间的变化拓展与内部协调优化中促进“两难”问题的解决。海西经济区的特色发展,要有战略管理的思维,密切关注外部的各种影响,在世界、全国更大空间,基于历史的积淀与未来的长远布局中,以更宽的眼界、更长远的眼光、更精准的眼力,把握全局对海西经济区的定位与要求,寻找和创造优势,发现特色、培育特色、创造特色,保证战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突破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对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具有全局带动性影响的区域和领域。打造重点区域和领域的特色,促进各重点的特色的系统集成优化,是海西经济区形成整体发展特色的主要环节与必由路径。对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战略重点的选择,不仅要立足于海西经济区战略基本面的总体特色所在,更要结合不同阶段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区域发展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矛盾来综合考量、判断,并着力突破。

1.重点区域发展的突破。打造对全局有重要影响,有重大带动力的局部区域发展特色。平潭综合实验区是海西经济区发展的龙头,两岸先行先试的桥头堡,要着力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加强厦门在对台交流合作中的前沿平台功能,加快厦门建设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城化是推动海西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要围绕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发挥厦门、福州等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厦漳泉都市区和福州大都市区的同城化进程。总结提升并推广“晋江发展模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突破。产业是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核心支撑,要努力在一些有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有利于可持续基础上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着力提升突破,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使传统产业有新活力,新兴产业有新突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经济能力。围绕建立海西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三群”联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推进。海洋是福建从陆域发展转向海陆联动发展的资源和空间所在,是拓展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空间的战略带动点,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构筑新形势下海西经济区综合优势的制高点。发挥海洋文化等多样性文化积淀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3.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坚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福建是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保障海西经济区更长远发展的独特优势,是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战略支撑。把保护生态环境、解决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资源开发利用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作为转变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总结推广“长汀经验”,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

(三)增强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8]。发挥福建人才资源的独特优势,增强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创新,推进改革创新,使海西经济区发展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推进海西经济区在创新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1.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资源有效利用和资源开发利用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有效缓解海西经济区发展的资源瓶颈;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实现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通过不断催生新的技术与产品,形成新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挖掘和激活产业发展的潜力,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优势,构筑海西经济区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建立起具有内生的海西经济区动态适应机制,使区域经济结构、发展水平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科技经济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激发改革因子,先行先试,引导改革需求,拓展改革空间,形成特色发展的路径。找准突破口,明确重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营造特色发展的环境,解决发展要素不能在海西经济区有效集聚的问题,增强海西经济区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城乡互动,拓展资源的产业配置空间。

(四)加强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科学评价

区域的特色发展代表着区域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着区域的活力与竞争力的水平。科学发展,作为今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是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根本要求与实现基础;特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要求在区域的实践与生动体现,是海西经济区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把科学发展与海西经济区的特色发展紧密结合,以科学发展评价导向海西经济区的特色发展,以特色发展演绎深化科学发展。

1.强化科学发展评价的导向作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海西经济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前提与重要手段是建立鲜明的科学发展评价导向。突出考量科学发展基础上跨越发展的成效,不仅是时间的赶超、经济总量的扩张、在全局地位的提升,同时也要求发展质量的飞跃,体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效益、结构的结合,体现创新驱动、资源集成、产业协同、城乡互动、区域协调、民生幸福的结果,体现“好”中力争“快”的平衡的智慧与艺术。突出考量整合优化集成的发展,审视“三群”之间的联动、“三化”的同步推进、海陆的互动、城乡的统筹等方面集聚要素、集合资源、优化发展的水平。突出“两个创新”的推进,考量科技创新中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改革创新对制约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解决。

2.建立具有海西经济区特色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科学发展评价。建立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准确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同时结合海西经济区建设现实情况,着重从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与科教进步、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等方面设计指标体系,为推动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做好引导。开展科学发展评价,运用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海西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情况,全面反映海西经济区特别是主体福建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水平,推进形成科学发展态势。把科学发展评价与干部考核相结合,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主动谋划特色发展,把新的发展观念、发展视野和发展准则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力量、政策措施、自觉行动,提升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两难”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区域未来发展的掌控力、社会利益的平衡力、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对外开放的运筹力[9]

3.营造海西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氛围,推进特色发展。调动各类人才和广大群众参与海西经济区特色发展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海西经济区的特色发展,要特别重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加强特色发展的理论与决策研究,不断创新完善有海西经济区特色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努力为破解制约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深层问题、“两难”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服务,促进科学决策,不断解决海西发展的实际进程与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矛盾,为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发挥作用[9]

 

     致谢:2012年是《特色论》出版、“特色论”创立20周年。本课题的研究是继1995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基础”以及《大战略:福建迈向21世纪》前瞻性提出“台湾海峡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之后,对特色论和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研究。在此,我们特别怀念“特色论”的创始人苏昌培先生以及主要研究人员叶永在先生,特别感谢《特色论》和《大战略:福建迈向21世纪》的其他主要研究人员。

 

[参考文献]

 [1]苏昌培.特色论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9.

[2]郑庆昌.新概念哲学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35.

[3]郑庆昌,张丽萍.特色观视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1)115-118.

[4]福建省特色研究会.大战略:福建迈向21世纪[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58.

[5]宋鑫陶.海西,拐点之役[J].商周刊,2011(18)12-16.

[6]谢添实.专家献计海西特色发展:“四区”之外还有“三区”[EB/OL].

http://www.fjsen.com/c/2011-11/28/content_6959278_2.htm,2011-11-28

[7]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69

[8]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J].群众,2011(8)52-55.

[9]郑庆昌.张丽萍.郑永平.加强科学发展评价[N].福建日报:求是版,2011-09-27(13).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2010GXS1D116)。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