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建省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建言

时间:2013-03-15 14:48来源:未知 作者:江化开 点击:
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以实现城乡生活等值不同质为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模式创新为主线,借鉴城市建设、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力争建立一个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新农村建设投资运营模式,使新农村

   

      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以实现城乡生活“等值不同质”为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模式创新为主线,借鉴城市建设、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力争建立一个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新农村建设投资运营模式,使新农村建设获得更有效的运营和管理。

一、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其原因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按照《关于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但是,福建省在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护等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得福建省的新农村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建设基础较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层次较低,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运营滞后;特色较弱,与海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其深层次的原因有三:

一是运营主体缺位。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的运营主体往往缺位,大多数地区、大多数情况下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无法或无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运营主体,常常使新农村建设项目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是建设模式和融资机制不适应。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的全额投资方式,首先隔断了建设项目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从而缺乏经济效益目标,其次剥夺了基础设施内部积累自我发展的权利,与之相适应的无偿提供和低价格政策,加重了对政府主导和财政供给能力的依赖。

三是体制障碍。在政策制定上,往往对私人机构进入该领域才去歧视政策;在行政干预上,地方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基本寄托在财政和信贷资金上,很少考虑在新农村建设和引入社会资本,形成建设主体多元化,以及在目前农村所大量存在的多元化供给现状。

二、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的总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落到实处就是要实现城乡居民“等值不同质”的生活。“等值不同质”不排斥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而且更加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等值”,是指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土地村庄,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公共服务,完善治理结构,使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许多要素,获得与城市居民价值相近的生活质量。“不同质”,是指这种“等值化”的农村生活,不是城市生活的简单“翻版”和“同质化”,而是从各地的实际和传统出发,逐步形成一种现代化特征与各地农村特色兼备的生活方式。追求“等值不同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的、长远性的选择。

为此,必须促进城乡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引领城市资金、人才等流向农村,这一过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派发资源,更关键的在于调控杠杆的建立,在于激活民间力量、挖掘资源优势、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在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其根本在于引导方式方法的机制模式创新。根据新农村建设内容的性质不同,可将新农村建设内容划分为四块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抓住特色优势,在不同领域以产品、产业、项目为龙头,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打包项目,并推介招商。项目运作划分三个内容:融资、建设和运营,并按照各个建设内容性质的不同确立不同的建设、运营及融资模式。

1、以政府投入为杠杆,创新融资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主导性力量(政府)和支持性力量(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弥补主体缺位和资金缺乏的问题。社会资本主要是指除了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好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之外可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资金,主要包括工商企业资本、社会中介组织机构资金、农民自筹资金及外资。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将先进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导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各项目在各自经营主体的主导下,能够获得资金投资并且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根据不同的建设内容,可以灵活应用股份制、发行债券、引入风险投资或投资基金、发型彩票、资产证券化、项目打包上市等方式。

2、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引入各种建设模式。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政府角色定位更多在制定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监督管理方面,以政府投资作为主导发挥资金杠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和建设。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带有商业性质的项目,政府角色定位为政策制定、监督管理,以社会资本作为主导,积极引入市场竞争体制,激发各社会主体参与建设。大胆引入承包制、合伙制、股份制、特许经营,项目代理制等建设模式。

3、引入市场经济要素,进行项目化管理。采取项目化管理模式,通过市场要素激活农村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要对一定区域内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管理,体现项目的系列化和经济性,使建设项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运营能力和赢利能力。生产和经营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则可以分别由公有公营、公有私营、私有经营和社区及使用者提供等四种不同体制的实体来经营。

三、推进福建省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的举措

      1、完善新农村建设的融资制度和机制,拓宽资金来源。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和保险制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创造多元化的融资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新农村建设的融资、建设和运营提供有力保障。

      2、完善财政支持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建立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资金的基础性管理制度、管理指导机制及追踪问效制度。通过制度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分年度资金投入预算,统筹平衡分配到新农村建设具体项目。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下,通过改革和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限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投标招标制度、完善社会资本发展的法制环境、改善社会资本融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领域。

     3、积极培育各种经济实体,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各种经济实体是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可以聚集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并进行优化重组,实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效果,能够有效克服农民个体力量分散的瓶颈,提高农民建设、运营和管理新农村的能力。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加强农村社区自我服务能力。一是完善农村社区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二是鼓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社区服务实力;三是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