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昌培学术思想 团结学 特色论 共和观 明言经
返回首页

尤小波:深切怀念我的舅父苏昌培(2)

时间:2019-10-21 12:11来源:未知 作者:特色研究会 点击:
留下特色至上的印记。 有人说,到莆田只要两下:一是到宫下拜妈祖,二是到坝下买红木。作为这位老人的亲人、子孙可以骄傲地说,这两下,还真的跟这位莆田市老书记有关。 无意中在茫茫的网络海洋看到,一篇名为阿钵

留下“特色至上”的印记。

有人说,到莆田只要“两下”:一是到宫下拜妈祖,二是到坝下买红木。作为这位老人的亲人、子孙可以骄傲地说,这“两下”,还真的跟这位莆田市老书记有关。

无意中在茫茫的网络海洋看到,一篇名为阿钵原创的《木兰溪畔的“坝下奇迹”》的文章。

这篇文章大段地概括、提炼了“极具远见和智慧的苏昌培书记”在一度比较保守的木兰溪流域狠狠地烧了“三把火”,让人清楚地记得,老百姓亲切形象地把“三把火”说成是苏书记的“一业,三贴,三去”

坝下从农耕、从“溪运”的成功转型,是以“六编”、“六雕”起家的。20世纪80年代,莆田市刚刚脱胎于莆田地区,建市伊始,百业待兴,极具远见和智慧的苏昌培书记,在一度比较保守的木兰溪流域狠狠地烧了“三把火”。一把烧给农村。要求从“田头转”转到“厂场转”,号召“一村一业,一业起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把烧给“三资企业”。那时的莆田,底子薄,条件差,谁也不愿意来莆田投资,苏昌培公开大讲要“贴地、贴息、贴利”,实际上什么也没贴,但听得港商、台商、外商心里热烘烘的,兴化大地出现了第一波兴办“三资企业”的热潮。一把烧给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效率。苏昌培以独特的个性语言,在大会小会上说干部:“整天坐在办公室干什么?哪有那么多公可办?要上去,出去,下去!”他还风趣地补充说“不能空手去”。老百姓亲切形象地把“三把火”说成是苏书记的“一业,三贴,三去”。就是这“一业”,让东西乡的榜头、南北洋的黄石,一举成为福建省发展乡镇企业的典型。

如今,偌大一个北京城的红木古典家具和工艺品的市场,坝下已占下了半壁江山。坝下稳步成长为全国红木古典家具三大基地之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明清家具艺术委员会“落户”这里。因为坝下的引领效应,仙游县获得“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的殊荣。红木古典家具和工艺品的制作生产,已遍布木兰溪两岸,俨然成了仙游经济的新兴产业。当然,坝下是大家无可非议的尊敬的“先行者”。

看到这里,作为子孙,对舅父曾经主政的地方百姓给予的高度评价,笔者为之肃然起敬。

同时,也祝福这些地方更快更好地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

每晚打开电视,在中央电视总台“新闻联播”之前的几则广告中必定会看到一条“清新福建”的旅游广告,广告中除了显示名闻天下的武夷山、鼓浪屿等胜景之外,还显示了湄洲岛上的妈祖石雕像。它是最具八闽文化特色的元素之一,又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标志!

最近,笔者在《阿朱讲妈祖》的微信公众号上读到《妈祖石雕像的来龙去脉》一文。原来莆田妈祖文化的发展,苏书记在当年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1986年夏天在妈祖千年祭的筹备会上,定下了一个重大项目:千年祭时将举行妈祖石雕像奠基仪式。随即发出征集妈祖石雕像的邀请函,并成立评审小组,市委书记苏昌培亲任组长,林文豪任副组长,还请来一大批地方文史专家和国内著名雕塑专家参与评选。我也是评委之一。”

“第二轮评审就有点难了。两尊妈祖各有特色各有短长。”“评审组无法作出定夺,只得将球踢给领导。苏昌培宣布休会,等待第三轮评审。”“第三轮评审时苏昌培特地请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同时评审组成员也进行个别调整,增加外地专家的人数。”

最后还是权威起作用,中央工艺美院的党委书记说服评审组把赞成票投给了厦大李维祀。不过,评审组也对李维祀的小样提出修改意见,主要是将其手抱海豚改成手抱玉如意。

1987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初九,湄洲妈祖祖庙如期举行了轰动海内外 的“妈祖千年祭”。其中最具悬念的就是妈祖石雕像奠基时要揭开神秘的面纱,向全世界展示她动人的面容。现在,妈祖石雕像成了湄洲妈祖祖庙的标识,就连中央电视总台播出的“清新福建”旅游广告,她也是主角!

值得关注的是妈祖已经被比作 “东方的和平女神”,这是意味深远的。新时代赋予妈祖全新的精神内涵,承载全新的祈愿。

写到此,笔者顿悟,这几年和好友小蔡致力于弘扬妈祖文化,先后发起创立厦门市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妈祖文化促进会。原来,这里的确有生命的链接。奥妙就在于舅父机缘的延续。

我们的这位老人,莆田市委老书记的这“两下”很不简单,体现了他的特色理论。


时间已经是2019年的今天,这位老人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1年。作为他的亲人,我们欣慰地看到,在今天仍有很多人写怀念他的文章。这位身材本来就魁梧的父辈,他高大的形象依然矗立在我们的眼前。

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没有絮絮叨叨的叮嘱,没有千言万语的教导,而是用他一生的实际行动,证明给我们看,他那永不低头的伟岸。

要有“永不服输”的志气。

有赢有输寻常事,赢时不骄气,输时不歇气,“永不服输”,坚持打拼,就能翻盘、夺胜利。

他的话音,至今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他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膝下两男两女。不过,他是在大家族排行老大,弟弟五六个妹妹一个,还有其他七大姑八大姨,自然侄孙多还有外甥。

他是这个家族的参天大树,但不是庇护家人的大树,不是可以随便乘凉的大树,他不喜欢懒惰的人。

他总是告诫我们,要远离偷闲偷懒的习气。

“做人最怕两个字:勤与懒。”

一字之差,相距万里。

勤能成才,懒成木柴。

取勤去懒,定能成器。

他用的一生经验教导我们,只有勤奋耕耘的人,才会有收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赶早不赶晚,懒惰是吃不到东西的。

他在开会的时候从不须打草稿,总是能滔滔不绝,同孩子们的交流时间少之又少。过去畏惧和他说话,如今才觉得他的点滴话语都是金贵的。

他很小就参加革命,没有条件进大学读书。一生看的书比大学生还多,说不完的风趣的话语、讲不完的故事,除了来自书本、更多的还是从实践积累起来的。

这位可敬的父亲,从不做空泛的说教,给你的是生存的法则,和为人最基本的品格引导。

总是对弟弟妹妹、儿女侄儿外甥,还有众亲们说,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如今,他的子孙们,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干部,都是本本分分,踏踏实实,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靠自己的努力,往前走。

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父亲,留给他们的儿女们、后辈们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为人处事之道。

他自己做到了,我们也看到了。

在这个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尤其珍惜这样的一笔“财富”,也希望这样的财富能永远传承下去,决不辜负先人的期望。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