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 策划案例 会员成果
返回首页

海西发展定位与发展进程研究(下)(2)

时间:2009-12-14 09:07来源:未知 作者:郑庆昌等 点击:
增进产业互补性。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经济技术协作,鼓励产业、企业之间开展双边、多边经贸交流活动,能有效地收集协作区域产业投资、科技人才、资本运作、项目拓展、市场商贸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吸引和促进更多的生
——增进产业互补性。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经济技术协作,鼓励产业、企业之间开展双边、多边经贸交流活动,能有效地收集协作区域产业投资、科技人才、资本运作、项目拓展、市场商贸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吸引和促进更多的生产要素与我省优势品牌、优势企业结合,既为我省吸引周边、省外投资创造条件,也为我省服装、鞋帽、建材、食品、商贸等传统产业到周边地区投资,开拓市场创造条件,实现沿海与周边地区互动发展、双赢。
2、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功能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福建经济腹地相对狭小、市场容量不大、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配套不完善。拓展我省经济腹地,加强福建沿海与山区、周边地区经贸协作,是拓展我省沿海港口腹地功能的必然要求。
        福建省拥有良好的深水岸线与港口资源,厦门港、福州港是我国重要的主枢纽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国第七位和第十位。目前已建成或即将建设的同三、京福、龙(岩)长(汀)、宁(德)邵(武)、泉(州)三(明)等高速公路网,以及温福铁路、福厦铁路、漳汕铁路、向莆铁路、龙赣铁路、横南铁路、梅坎铁路等铁路网,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以港口为起点,以公路、铁路为主干道,连接两个三角洲,辐射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的现代交通网络。
——拓展内陆地区经济腹地。重点是推进“内联”,以江西、湖南、湖北省为重点,加快厦门港、福州港建设,构筑厦门——赣州、宁德——上饶等地出海通道,依托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和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14地市经济协作区,把我省经济腹地延伸到内陆省份,使我省成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构筑沿海内地产业联动带。要重点建设四条山海协作产业联动带:一是厦门——漳州——龙岩——上杭——连城——长汀产业联动带,向西联接赣州等地,拓展厦门经济腹地;二是福州——南平——三明——邵武产业联动带,向北联接南昌等地,拓展福州经济腹地;三是泉州——三明产业联动带,向西联接江西石城、吉安、湖南长沙等地,拓展泉州经济腹地;四是宁德——松溪——浦城产业联动带,向北联接浙江丽水、安徽等地,拓展三都澳港口腹地,带动闽东、闽北经济发展。  
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1)建设首位度较高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由福州、泉州、厦门、温州、汕头等沿海中心城市构成,经济支点由宁德、南平、三明、龙岩、漳州、赣州、梅州等山区中心城市构成,形成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泉州为中心的湄洲湾、汕头为中心的韩江口、温州为中心的瓯江口城市经济圈,分别辐射与带动闽东北、闽西北、闽西南、浙南、赣东南、粤东区等地区经济的发展。(2)建立中心城市与腹地内在经济联系圈。以福建沿海地区为中心,形成联结浙南、粤东、赣东南地区,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经济腹地的带动作用更强大的密集区。
福建要突出沿海港口优势、外向带动优势、台海的优势,加强与两大三角洲、周边临界省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及时确立以“跨越海峡,国际中转,打通中部,边界崛起”为核心的“东出西进”战略,增强区域联动发展、互补发展,形成南接北联、承东启西的比较优势和“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确立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地位。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进程的战略突破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东中西互动”战略,给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呼应这一战略,福建在南接北联、承东启西的周边区域战略中,要把“东出西进”区域战略凸显出来,放在优先突出位置:跨越海峡,打好海峡牌;发挥海的优势,建设国际中转港,推进国际化。打通中部,突破山的阻碍,向江西、湖南、湖北等纵深腹地延伸;促进海外、台湾和福建沿海经济向内地的拓展和互动,带动福建边界地区崛起。
通过“东出西进”战略的实施,形成以福建为主体的要素有效流动和聚集的东西向“虹吸流”,扭转在南北互动合作中的被动局面,争取战略全局的主动权。这是攸关福建确立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大事,是关系福建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东出:跨越海峡 国际中转
1、跨越海峡
海峡西岸经济区最终能否形成并与东岸的台湾共同组成海峡经济区,确立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关键在于能否“跨越海峡”,与台湾在交通、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分工与协作。在对台方面,福建有着独特的优势,要在跨越海峡,促进两岸合作的一些重大领域中取得突破。建设海峡两岸交通运输直接通道,加大与台湾以及“两门两马”的直航,促进金厦大桥的建设规划,推进“北京—南昌—福州—台北、昆明—赣州—厦门—台北”两条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及台湾海峡隧道的前期工作。在构建两岸自由贸易区,建立共同市场方面,先行探索、试点。要进一步推进两岸电子信息业、汽车业等产业的合作,把农业、旅游等作为两岸更大范围和更深入合作的启动点。在沿海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区,以进一步形成与海峡东岸的合作与对接。
 2、国际中转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一个具有全球性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中转港,能使福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发展中取得一个战略主动和有利位置,有利于东出,跨过海峡,进入东海、太平洋,连接世界各国。
建立国际中转港是大陆走向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大陆还没有一个国际中转港。长三角、珠三角有两个物流量规模较大的集装箱运输港口(上海、深圳港吞吐量已进入世界前五位),但由于缺乏一个国际中转港,导致大量的货源外流。海峡东岸,有吞吐量居世界前10位的国际中转高雄港,虽陆地腹地不大,但和欧洲、非洲、南亚、东南亚至日本、北美、南美西部实现了双向海运的货运中转,国际中转箱量在本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已达到53%。这些港口产生了巨大的“虹吸”作用。台湾海峡是国际货物运输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每天平均过往大型货船200百多艘,几乎没有1艘往福建停靠,原因就在于我省没有一个深水港口具备停靠大型货船实现国际货物中转的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现,必须至少建设1个世界级的国际中转港口或集装箱运输港口。
我省深水港资源居全国之首,但目前港口中转业务与国际大港还存在很大差距,不仅还没有一个沿海港口吞吐量进入全国前10名,全省港口的吞吐能力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宁波港。20年前,我省湄洲湾被国家交通部列为四大国际中转港之一;20年后,其他三个都发展成为吞吐量超亿吨的大港,深圳还成为世界排位第五的集装箱大港,只有湄洲湾开发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当前的规划重点是发展厦门港和福州港,但从港湾条件分析,只有湄洲湾和三都澳湾具备未来实现世界级港口的条件。
要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利用好福建巨大的港口优势,与海峡东岸的高雄港、基隆港协作,相互竞争,共同打造海峡经济区现代化港口,成为加强两岸合作交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门户”,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我国国际中转港。重点是以建立国际中转为主攻方向,整合湄洲湾南北两岸为一个完整的港口,使之成为国家主要港口,并向国际中转港方向发展;扩大厦门港范围,将厦门港逐步建成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的多功能现代化国家主要港口;着力开发福州港外海深水港区成为国家主要港口;争取开发建设三都澳港,形成在大陆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港口群之外又一重要港口群——海峡西岸港口群。
(二)西进:打通中部 边界崛起
1、打通中部
经济区的影响力主要有“虹吸”和“辐射”两个作用。依赖经济发展快速地区的辐射,永远是相对落后的。一个地区要成为经济区,首先要提升自身“虹吸”能力,即将一定范围内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等,“吸引”到本地区。我省对“长三角”、“珠三角”两个经济区要产生“虹吸”作用,目前还是不可能的。提升“虹吸”作用的主要方向轴线应是江西、湖南、湖北,并逐步向河南、陕西、四川、甘肃方向延伸。
国家提出“东中西互动”特别是“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给福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能否确立,海峡西岸经济区这盘棋能否充满活力,化劣势为优势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打通中部。呼应国家“东中西互动”战略的新布局,以交通为突破口,打通中部,福建发展将一通百通。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